海阳李氏网 胶东族谱博物馆(筹)

 找回密码
 请到首页点击公告中的链接再用汉字注册
搜索
查看: 3024|回复: 4

莱西各乡村地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3 15: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连庄镇

河崖村

河崖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山东省潍河套迁居海阳县,后又迁此建村,村近河岸,故名河崖。

郭宝庄村

郭宝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郭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取名郭家庄。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更名为郭宝庄。

孙家庄村

孙家庄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白姓迁此建村,名白家庄;后孙姓由莱阳县燕湾头村迁入,白姓绝户,孙姓改称孙家庄。

北山口村

北山口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孙姓由济南迁此建村,因村在窑山西麓形如山口,故名山口村;1958年以方位称北山口

夭山屯村

夭山屯 村庄由来 明末,张姓由招远县迁此建村,因村在峪泉院东,院内有一喷泉,溅水若珠,故名圣家屯;清康熙六年(1667年),栖霞人于七反清起义,攻打莱阳城失败后,潜入村中致村人遭清兵杀戮,幸存者改村名为玉泉庄。因村在窑山前,后又改名为窑山屯,为书写方便,写作夭山屯。

季家村

季家 村庄由来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梁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名梁家庄;后季姓迁入,梁姓绝户,更名为季家。

上洼子村

上洼子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王姓由莱阳城迁此建村,因村前为洼地,故名为洼子;为避重名,后改称上洼子。

马连庄村

马连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元年(1368年),王姓由山西省迁来,路过此地小憩后继续东行,驭马忽然脱缰跑回原憩地,王姓遂于憩地建村,名马恋庄,后演变为马连庄。

东军寨村

东军寨 村庄由来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薛礼征东率部在此安营扎寨,分东西两军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徐姓由朱耩迁至军寨建村,为与西军寨区别,以方位取名为东军寨。

顾家村

顾家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解氏移民定居于此,后顾姓由四川省迁入,赘于解姓,故以姓氏取名为顾家。

吴家庄村

吴家庄 村庄由来 清乾隆十年(1745年),吴姓由孙受村迁此定居,取名吴家庄。

西军寨村

西军寨 村庄由来 明天启三年(1623年),张序率妻小由云卧徙居于此,因唐代以来曾在此设过军寨,故名军寨;后徐姓由朱耩迁至军寨东建村,为分辨方便,以方位称西军寨。

方里村

方里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方,唐二姓迁此建村,名上旺庄;唐姓绝户后,称老方村,后逐渐演变为方里村。

台上村

台上 村庄由来 元代,董氏由四川迁居此地,因村址地形如平台,故名董家台,后演变为台上。

夏家屯村

夏家屯 村庄由来 明代中叶,夏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取名夏家屯。

徐家草泊村

徐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姓由西军寨迁此,继而迁走,徐姓迁入,张姓复迁回,共同建村,因徐姓居地近水泊,故取名徐家草泊。

吴家草泊村

吴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吴姓由莱阳县大沟子迁此定居,因村近水泊草地,故名吴家草泊。

下洼子村

下洼子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徐姓由朱耩迁此建村,因村前为洼地,为与上洼子对称,故称下洼子。

小庄村

小庄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北埠后村邹姓为管理土地在此建村,以方位称南庄;因村前建一石桥,遂改称石桥;后又因村小,改成小庄。

崔格庄村

崔格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崔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故名崔格庄。后崔姓绝籍,他姓仍沿用此名至今。

仲格庄村

仲格庄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仲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故名。

朱耩村

朱耩 村庄由来 元至正年间(1361~1368年),朱姓由济南迁此建村,因村在鞍儿耩上,故名朱耩。

小台子村

小台子 村庄由来 清代,李姓由今莱阳市野头村迁此定居,因村处高地,以地形取名北山;又因高地如台,改称北台子;后又因村小,改称小台子。

田家村

田家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田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村址形如卧龙,故称卧龙田家,后简化为田家。

格达村

格达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姓卖艺流浪至此,演唱时拉断琴弦,系结后继续演唱。后居此建村,取名“疙瘩”,后来逐步演变为“格达”。

兴隆村

兴隆 村庄由来 1953年,大沽河水泛滥,左家院、张家院二村被冲毁,部分住户迁河东岸兴隆岭西麓建村,取名兴隆。

望屋庄村

望屋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与展家村友好,常去做客,客居时担心家中失盗,每每在展家村前了望,遂取名望屋庄。

孔家村

孔家 村庄由来 明代中叶,孔姓由曲阜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孔家。

咸家屯村

咸家屯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咸氏由南京移民莱阳后,又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咸家屯。

彭格庄村

彭格庄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彭姓移民迁居洼园处(地名),以姓氏取名为彭格庄;清咸丰年间(1851~186 1年),谢姓由栖霞迁入,并将村址南迁,仍沿用原名至今。

垛山前村

垛山前 村庄由来 明末,邹姓由北埠后迁此建村,因村在垛山之前,故名垛山前。

北埠后村

北埠后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邹姓由河南省迁此建村,因村前有埠,故名埠后。为避重名,1958年以方位称北埠后

西巨家村

西巨家 村庄由来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王姓由阎家迁此建村,沿用邻村巨家村名,并冠以方位,称西巨家。

东巨家村

东巨家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巨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后村西又建一巨家村,遂以方位称东巨家。

展家村

展家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展姓由院里乡岘沽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展家。

乔家草泊村

乔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乔姓由龙湾庄迁此建村,因村近水泊草地,取名乔家草泊。

解家沟子村

解家沟子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解姓由义谭店迁此建村,因村中有沟,故名解家沟子。

闫家村

闫家 村庄由来 明末,闫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闫家。

吕家草泊村

吕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吕姓由黄县大吕家村迁此建村,因村近水泊草地,取名吕家草泊。

仲家村

仲家 村庄由来 清朝中叶,仲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仲家。

左家院村

左家院 村庄由来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左姓由张家院北移200米建村,取名左家院。

大森格庄村

大森格庄 村庄由来 明末,孙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名孙家疃。后孙姓绝户,赵姓根据村周围有树林,改名大森格庄。

道子泊村

道子泊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1370年),胡姓迁此建村,因此地盛产稻谷,故名稻子坡。建国后,改为道子泊。

郭家村

郭家 村庄由来 清初,郭姓由四川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郭家。

泗水村

泗水 村庄由来 清初,房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四面环水,故名泗水。

山北头村

山北头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姓由莱阳城迁此建村,因地处南山嘴北,故名山嘴北头,1912年改称山北头。

杜家村

杜家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1370年),杜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杜家。

戴家院村

戴家院 村庄由来 明初,戴姓由今龙水街道后铺村迁此建村,因村旁有古寺“降龙院”,故村名降龙院,民国初年改名为戴家院。

东朱崔村

东朱崔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崔二姓由夏格庄镇迁此建东西二村,东村叫东朱崔。

西朱崔村

西朱崔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崔二姓由夏格庄镇迁此建东西二村,故西村名西朱崔。

郑格庄村

郑格庄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郑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郑格庄。

管家村

管家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管姓由管家屯迁此建村,以姓氏方位取名东管家。1956年1月,东西管家合并称管家。

于家屯村

于家屯 村庄由来 清乾隆三十年(1763年),于姓由平度洼子村迁此建村,名于家洼,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于家屯。

管家屯村

管家屯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年(1377年),管姓由平度县龙程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管家屯。

下柳连庄村

下柳连庄 村庄由来 明洪十三年(1380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村迁此建村,因村边柳树成林,故得名柳连庄。因同时建二个村,依据方位该村居下,称下柳连庄。

程家疃村

程家疃 村庄由来 清顺治三年(1646年),程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名程家庄,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程家疃。

东邹家下夼村

东邹家下夼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邹姓由莱阳县红土崖村迁此建村,因村处洼地,故名,又因在西邹家下夼以东,因此称东邹家下夼。

上柳连庄村

上柳连庄 村庄由来 明洪十三年(1380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村迁此建村,因村边柳树成林,故得名柳连庄。因同时建二个村,根据方位,该村居上,名上柳连庄。

李家草泊村

李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李姓由格达迁此定居,因村近水泊草地,故名李家草泊。

小屯村

小屯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黄姓由莱阳县五龙村迁此建村,名黄家屯;后因村周围遍长荒草,遂称草家屯;又因村小,后改称小屯

怀古庄村

怀古庄 村庄由来 传说,米姓最先定居于此,后绝户。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柳姓由莱阳县七里地沟迁入,因村前有一棵槐树,取名槐古庄,后讹为怀古庄。

南山口村

南山口 村庄由来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张姓一家三口由徐家草泊迁此建村,名三口,后演化为山口村;1958年为避乡内重名改称南山口。

唐家庄村

唐家庄 村庄由来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唐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

南森格庄村

南森格庄 村庄由来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赵氏由大森格庄迁此建村,原名小森格庄。1949年因村址在大森格庄村南,改名为南森格庄

张家岭村

张家岭 村庄由来 1988年部分村民由张家院村析出,于原村西南1公里处岭上建村,故名张家岭。

赵家疃村

赵家疃 村庄由来 清顺治四年(1647年),赵姓由莱阳县古柳树村迁此建村,名赵家庄。1982年改称赵家疃。

王家草泊村

王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王姓由季家迁此建村,因村近水泊草地,故名王家草泊。

孟家下夼村

孟家下夼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孟姓由莱阳城迁此建村,因村在低洼处,故名。

孙家洼村

孙家洼 村庄由来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孙姓由山北头村迁此洼地建村,故名。

岚桑村

岚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六年(1373年),柳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村边山上有桑岚和寺院,故名岚桑院,后改岚桑。

斛斗村

斛斗 村庄由来 明洪武四年(1371年),柳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村址状如斛斗,故名。

鲁格庄村

鲁格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年(1377年),鲁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故名。

下疃村

下疃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李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在山下,故名。

张家院村

张家院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姓由夏格庄镇双山村迁此建村,原名城西小院,清末改名为张家院。

西邹家下夼村

西邹家下夼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邹姓由莱阳县红土崖村迁此建村,因村处洼地,又居小河西岸,故名西邹家下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5: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集街道
范家疃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范姓由山西迁来在此落户,建村名曰范家疃。
水集二村
原称水沟头村,始建于明代中叶(1573~1620年)。因当时村址选在一条大水沟(原西北楼沟)的南端,故名水沟头。
水集三村
水集原名水沟头,元末明初,葛、林等三姓由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下迁入此地,经过历代人口繁衍生息,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外来人员也随之增加。解放初划为水集一村、二村、三村,水集三村村民基本以务农为主。
前疃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于氏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寨子。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于氏他徒,左氏由莱阳县万柳迁入,易村名为千檀村,以“千檀”对“万柳”,表示对故地怀念。民国年初,地村处水沟头前易名为前疃。
炉上村
炉上村地属平原,相传村南有胡家寨,村处胡家寨后,取名寨后村。清朝中叶胡家寨为水所圯,此时由鲁西迁来一伙铁匠于村中营炉打造农具,远近百姓多来此打造农具,称“到炉上去”,久而久之村名演变为“炉上”。
夏屯村
村庄始建于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因位于一条小溪之西,取名水西屯。相传,当时有夏姓兄弟在朝为官,因犯了王法要被处决,兄弟二人一个南行,一个北走,北走者在此落户。后夏氏人丁兴旺,将村名改为夏家屯村。1982年1月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更名为夏屯村。
隋家屯村
隋家屯原名刘家庄,为刘姓所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隋姓由海阳县何家迁入,改村名为隋家屯村。
于家庄村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由白玉庄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庄。
白玉庄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有于氏四兄弟由云南迁来建村,后四兄弟分家各自建村,本村处北,取名北于格庄,后以谐音,改称白玉庄。
展格庄村
相传明朝,有王氏兄弟二人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后刘、董等姓相继迁入,因户多人众,村落渐次向东扩展,遂更名展格庄。
后于格庄村
据传,本村原系朱氏建材,取名朱家庄。后于氏迁入,因村处前于格庄之后,故更名为后于格庄。(欢迎关注“指点莱西”)
前于格庄村
明永乐年间(1402~1423年),于氏兄弟四人分居,在水集周围各建一村,皆以姓氏名村为于格庄,因四村相邻,本村处前,故名前于格庄。
水集一村
水集一村始建于明代中叶(1573-1620),因当时村址选在一条大水沟的南端,取村名为水沟头。解放后,水沟头改称水集,并分为一、二、三、四4个村。
朱翠村
据传,薛氏于明初由薛家岛迁来建村,以吉祥嘉言命名“聚财”,后演变为朱翠。
沙岭村
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个地肥水美的好地方。潴河自北向南蜿蜒而下缓缓从村旁淌过,河水清澈如镜,鱼儿在水中游荡,河边芦苇茏葱,杨柳成行,鸟语花香;两岸良田肥沃平坦、成方连片;所有的一切无不透着这里的美丽和富饶。然而阴差阳错,不知是上帝的决定错误,还是有意对这里人们的挑战,一场大雨后,潴河水改流他地,在这里却留下了一道风吹沙起“雾”茫茫的沙岭。
朱翠村
据传,薛氏于明初由薛家岛迁来建村,以吉祥嘉言命名“聚财”,后演变为朱翠。
石佛院村
据考明初当地即有杨、修、史三姓定居,当年所植槐树至今枝叶茂盛,有600多年历史。明建文年间(1398~ 1401年),孙氏兄弟迁至此定居。明正统年间(1435~1448年),孙氏族人重修村东清凉寺,俗称石佛院,村以院名随之。
谭彪庄村
明朝中叶,谭彪从大高岚迁此地,以自己姓名命村名为谭彪庄村。
北张家庄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张氏由山西迁来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张家庄。1982年,因莱西县内重名,将村名改为北张家庄村。
寨南村
明朝永乐年间,汪氏先祖汪道明从山西迁来建村,因村处于胡家寨之南,故取村名为寨南村。清朝中叶,胡家寨为水所圮,寨南村村名不变。
李家疃村
明朝永乐年间,李茂迁址建村,故名“李家疃村”。
史家疃村
史家疃村始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史氏由河南省渑池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史家疃村。
北庄村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曲式好由水沟头迁此建村以已名名村“式好村”。尔后,周、赵两姓相继迁入,至民国末年又因该村地处水集村北,复以方位名村为“北庄村”。
义疃店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吕氏于山西迁此建村,后来又迁来几户异姓,为讲仁义,求和睦,起名为义谭店。
沙旺庄村
明朝张氏自本市夏格庄双山迁来建村,因村后地下尺余尽显沙土,取名沙窝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村名不雅遂以嘉言更名为沙旺庄
任家疃村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任姓由莱阳城南关迁至辇止头建村。其后裔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此建村,取名任家疃。
岗河头村
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平氏自菏泽、马氏自夏格庄镇双山村来此建村,因村西依山岗,东临洙河,地处岗河之端,故名岗河头。
沽河头村
明初,吕姓由山西省楼底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一水沟东流入洙河,故名为沽河头。
汪家疃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于氏三兄弟从云南迁来建村,起名东于格庄村,后更名汪家疃村。
封家泊村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7年),冯氏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冯家泊。成化年间(1465~1487年)封氏由前车兰泊村迁入,冯氏无居者,村名遂改为封家泊。
斜岚村
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孙氏由莱阳县古柳树迁此建村。因村座落歪邪(邪,义同“斜”)的岭顶,故名邪岚。
南七格庄村
清朝中期,张氏由夏格庄双山迁来建村。由于当时共有七姓人家分居在七个地方,故称七格庄。后因修产芝水库,分别迁移到南北两地,称北七格庄、南七格庄。
北七格庄村
原七格庄村位于今产芝水库内,1959年修建产芝水库时,从原址迁出,迁至南北两个地方,称南七格庄村、北七格庄。
东爻子埠村
因村东有一泉,水清见底,遂以泉命村名为清泉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因村附近丘陵错落,形若爻子,改名爻子埠。清末以小溪为界分为东西二村。
敬格庄村
明朝末年,刘姓由中庄扶村迁此建村,村址在大沽河畔、马银山前,因马银山的屏障作用,使村庄免受大沽河水灾之苦,村人对之敬若神灵,取敬山之意名敬庄。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敬格庄。
圈子村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周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村庄为沟壑环绕,状若圈子,故取名圈子村。
西爻子埠村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王姓由曲格庄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泉,水清见底,遂以泉命村名为清泉埠。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因村附近丘陵错落,形若爻子,故改名爻子埠。清末,以小溪为界分为东、西二村。
刘家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张姓自云南来此处建村。后刘姓又自中庄扶村迁来居住,因刘姓人数较多,故名刘家村。
姜家村
相传元末明初,高家楼住着一个“韶曲”艺人,临走时将所居村庄赠名为韶存庄。解放前,韶存庄分一保、二保、三保、四保,后来依据各保的姓氏多少,分出了姜家、胡家、战家和刘家四个自然村。
风台埠村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张氏由小里庄村迁此建村,因传说村后岭上曾有一对凤凰起落,为岭命名为凤台埠,村庄亦因之取名为凤台埠村,后赵孙、徐、门、范姓相继迁入,孙、徐、范后人外迁,赵、张、门为该村三大姓氏。
于家岭村
于姓由敬庄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庄。为避重名,1982年改为于家岭。
战家村
韶存庄原为周姓所建,后胡、刘、姜、战姓相继迁入。相传村西北有井,井畔有一姑庵,庵内尼姑精于《韶》乐,村人遂改村名为韶存,意为虞舜古乐《韶》至今犹存。解放后分为刘家、胡家、姜家、战家4个行政村。
谭家庄村
明永乐年间(1402~1423年),谭氏由云南迁来建村,因姓得名谭家庄村。
前车兰泊村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韩姓一家由山西迁至此地,因车破烂损坏,不能前进,乃就地安家,取村名为车烂泊。后以“烂”字不祥,易用“兰”字,至后车兰泊立村后,又改称前车兰泊村。
姜家泊村
于姓由敬庄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庄。为避重名,1982年改为于家岭。
小夼村
现在的小夼村,已有历史鉴证,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该村始建于弘治年间。当时有刘、高两姓人家路经此地,看好风水后,首先在此建房安家,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李姓兄弟。安家后开始修建土地庙作为保佑平安的神佐。当时该村不叫小夼村,只因村前有一条从福山下来的小河名叫长广河,而取名长广村(用此名时间不久),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有董、徐、周、杨、夏、于等姓搬来居住。此时李姓为最多居住者,不知从何处得来一杆大抬称,用作本村的上下级计量使用。此称铊底部铸有“小框村”的字样。可是小夼村的“夼”字那时还没有被使用。只是长广村改成了小框村。一直延用到民国初期将小框村改为现在的小夼村。在李姓占居该村居住人数之首的随后又有王姓、孙姓、代姓搬进,居住在李姓以东以自然南北沟划界为一组,最后张姓人家也进住小夼村,居住间距长达1000余米,形成小西庄、前街、后街、王家夼、孙家夼、代家夼、张家夼,所以后来出现了七个小夼,八个潘格庄的传说。
后车兰泊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韩姓由山西省迁于此,因车破烂损坏无法前进,于是就地水泊处建村,取名车烂泊。后以“烂”字不雅,改名车兰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王姓迁此居住,因村在车兰泊之后,故称为后车兰泊村。(欢迎关注“指点莱西”)
北庄扶村
相传,很久以前,白姓居于此地,称白庄扶村。后代姓从云南安阳迁此居住,改村名为北庄扶。
产芝村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杜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当地出产一种芝兰草,乃将村庄命名为产芝。
下马庄村
古因有官至此下马而得名,近代则为革命历史辉煌而升誉,由而得名下马庄村。
上马庄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莱阳县知县由济南到莱阳赴任,途经下马庄村西南,当时该处有一座关帝庙,该知县下马拜见,后往东徒步行走,走到今上马村前上马。后人将其上下马处的村庄称为上马庄、下马庄。
寨庄村
寨庄村原址位于产芝水库内,因村内有两个大石寨子而得名。1959年因建产芝水库迁于现址。村东临大沽河。
茂芝场村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夏姓山西省迁此建村,因周围盛产芝兰香草而得名。
胡家村
胡家村位于新市区西北4公里处,西临大沽河畔,北临莱西湖,东靠黄水路,地质属丘陵平原。村内以胡姓为主
望城街道
林泉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林、阎、邢三姓迁此建村,因林姓靠泉,用水方便,阎、邢二姓也迁去居住,遂改名为林泉庄。
张家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张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张家庄村
西吕家埠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吕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靠土埠,故称吕家埠,1960年分为东西、二村,因该村居西。故名西吕家埠村
东吕家埠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吕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靠土埠,故称吕家埠,1960年分为东、西二村,因该村居东,故名东吕家埠村
西贤都村 村名由来 明朝王姓由云南大理府迁此建村,因村址有古洞穴一个,故又称仙洞,后讹为贤都,因与东贤都对称,故称西贤都。
东贤都村 村名由来 明朝由臧姓自山西迁此建村,因居西贤都村东,故名东贤都
西水道村 村名由来 明朝宣德年间,唐姓由陕西省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东水道,故称西水道。
东水道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田姓由晋南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三条水沟,常年流水,故名大水堰;清康熙年间水沟填平,改名水道,后分东、西二村,该村居东,故名。
大望城村 村名由来 元末,汪、金、温三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后有金代建筑的望城观,观后有土埠,立土埠上可见古城里西门垛城,故称望城。
庞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庞姓有山西省迁此建村。
前柳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柳姓由贤都村迁此建村,名为柳家屯,后为区别后柳家屯改名前柳家屯。
田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田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
后塔埠头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于姓迁此建村,因村在埠上,埠上有塔一座,故名。
前塔埠头村 村名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姜姓由莱阳迁此建村,因村后有后塔埠头村,故称前塔埠头。
东冯北村 村名由来 元代由滕姓迁此建村,因在冯北山东北脚下,故称东冯北。
后冯北村 村名由来 明朝项姓由莱阳县迁至冯北山西建村,故名后冯北。
冯北村 村名由来 明朝宣德年间,姜姓由莱阳姜格庄迁此建村,因建于冯北山西脚下,故名。
南望城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王姓由山西省迁至莱阳市岘子湾村,不久又迁此建村,因村北有大望城,故对称小望城,后改为南望城。
辛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于姓于文登大水泊迁此建村,开始为新庄,后来为辛庄。
前褚河头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由褚姓自莱阳市团旺镇迁此建村,因在北马河发源地,故称褚河头,又和后褚河头对称,故名。
上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2年,韩姓由望城街道韩家屯村迁此建二村,以方位对称为东、西韩家屯,因该村居东,并在高处,故称上屯。
埠后村 建村由来 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郭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埠后,故名。(欢迎关注“指点莱西”)
后堤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王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靠河堤且居前堤之后,故名。
前堤村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王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靠河堤且居后堤之前,故名。
曲家屯村 村名由来 清朝末年,曲姓自水集北庄迁此建村,故名。
红旗村 村名由来 1967 年,丁、孙、唐三姓因修产芝水库由十家夼迁此建村,取吉祥意,故名。
东风村 村名由来 1967年,因修产芝水库,刘、孙二姓由日庄郭格庄、李格庄迁此建村,取吉祥意,故名。
韩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武状元韩君汉镇守登州时在此建村,故名。
后褚河头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褚姓由莱阳团旺镇迁此建村。
生家埠村 村名由来 生家埠村建村时间为明朝永乐2年,由生姓自山西省迁此建村,故名。
张家泊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张姓由双山迁此洼地建村,故名。
南马庄村 村名由来 清初由马氏来此建村,故称南马庄,后因与北马庄区别,称南马庄。
辇止头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任姓由莱阳城载家眷行礼于一车到此建村,原名翠岵庄,后改辇止头。
小谭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四十年,(1620年),由刘姓在谭格庄东北建村,亦名谭格庄,因村庄较少,后改小谭格庄。
西谭格庄 建村时间 明朝万历年间,孙姓自陕西省迁此建村,因临嵯峨山下有一潭,故名潭泊庄。清末,郝姓迁入,变潭泊庄为谭格庄,1960年分为东、西谭格庄二村,因该村居西,故名。
东谭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孙姓自陕西省迁此建村,因临嵯峨山下有一潭,故名潭泊庄。清末,郝姓迁入,变潭泊庄为谭格庄,1960年分为东、西谭格庄二村,因该村居东,故名。
后柳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柳姓由柳家屯析出,因村处柳家屯村之后,故称后柳家屯
西韩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2年,韩姓由望城街道韩家屯村迁此建二村,以方位对称为东、西韩家屯,因该村居西,并在低处,又称下屯,19 82年恢复原名,仍称西韩家屯。
刘家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17年,刘姓由莱阳县刘家岔迁此建村,故名。
开发区
胡家疃村   明洪武年间,胡姓由山西迁此建村。
官道村   唐代中叶,韩姓由山西大同迁此建村。因靠潴河,柳林茂密,故名柳林村。明万历年间,莱阳城通济南的官道经过此村,遂改村名官道村
小院村   明宣德年间,田、聂二姓由河南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寺院,故名小院村。
小河崖村   元太祖年间,孙姓由福山县迁此建村。因村靠潴河东岸,故名小河崖。
北埠村   明末,韩、赵二姓由绕岭村迁此建村。因村处土埠之阴,故名北埠。
杨格庄村   明末,杨、朱二姓迁此建村,名杨朱庄。后朱姓绝户,称杨格庄。
后周格庄村   明初,周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周格庄。明末分为前、后二周;1945年后周又析出中周。
中周格庄村   明初,周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周格庄。明末分为前、后二周;1945年后周又析出中周。
前周格庄村   明初,周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周格庄。明末分为前、后二周;1945年后周又析出中周。
龙湾庄一村   北宋崇宁年间,戴姓由河南省汶南县迁此建村,因村靠一龙形大湾,故名。解放后分为一、二、三村。
周家屋村   清乾隆五年,周姓由前周格庄迁此建村,名“一家村”,后称周格庄小东壃;1920年改称周家屋。
门家疃村   明永乐年间,常姓迁此建村,名常家庄。后门姓迁入,常姓绝户,遂改称门家疃村。
左家泊村   明初,朱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地形低洼,故名泊子。后左姓迁入,朱姓绝户,遂改名左家泊。
街东村   唐代中叶,李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村在柳林村大街以东,故名街东。(欢迎关注“指点莱西”)
龙湾庄三村   北宋崇宁年间,戴姓由河南省汶南县迁此建村,因村靠一龙形大湾,故名。解放后分为一、二、三村。
新店村   清雍正13年,常姓迁此建村,以开店为生,故名新店。
簸箕掌村   明洪武年间,周、曲二姓建村,因靠土壃,整个村庄形如簸箕,故名。
姜庄村   清道光年间,姜姓由莱阳姜家庄迁此建村,名姜家庄;1982年改称姜庄。
草泊村   清天命年间,李姓由李家疃迁此建村。因村处于荒草洼地,故名草泊。
古城庄村   明代中叶,隋姓由栖霞县迁此建村,村址位于邹卢古城遗址之上,故名古城庄。
三里庄村   清同治四年,李、唐二姓由房家疃迁此建村,因距房家疃三华里,因此得名。
房家疃村   明洪武年间,房姓由山西迁此建村。
星河庄村   北宋末年,周姓迁此建村。因七星河由村前环流至村西,故名“圈子”,1982年改称星河庄。
沟上村   清顺治年间,解姓由莱阳小马格庄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水沟,取名解家沟,后改沟上。
水磨灌村   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朱、汪二姓迁此建村。后孟姓迁入,因村中有一水磨被潴河水淹没,故名水磨灌村。
龙湾庄二村   北宋崇宁年间,戴姓由河南省汶南县迁此建村,因村靠一龙形大湾,故名。解放后分为一、二、三村。
院庄
经考,江,吕,韩三姓于北宋末年相继由他处迁此定居,因地处古寺董埠院以东,取名院东,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后,史氏自史家疃,圈子等村陆续迁入,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村民史在,史新民等募捐重修村后之氏圆院,为纪念此事,遂更名为院庄
北马庄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马氏由莱阳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马家庄,因当地有两个马家庄,建国后,为示区别,以该村居北,故名北马家庄
中沙格庄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沙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林高地,取名沙埠,至民国二十四年后,改名为中沙格庄
西沙格庄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沙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处沙埠之西,初名西沙埠,1936年后与中沙埠,东沙埠同时易名,据方位本村改为西沙格庄
东沙格庄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氏由山西迁此建村,因村临高地,取名董家埠子,后因董氏绝户,以处沙格庄之东,遂改名为东沙格庄
平林院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氏迁此建村,因建村于古寺遗址之上,取名平寺院,崇祯年间(1628-1644年),又因村内树木繁茂,蔚然成林,遂更名为平林院
南龙湾庄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庄氏由山西迁来建村,因村西有一大湾,传说内有潜龙,故取名龙湾庄,又因县内有两个龙湾庄,本村处南,遂名南龙湾庄
臧家院西
据民国时期尚存之孙起高墓碑记载:该村初系陈氏建村,取名陈家疃,后陈氏绝户,臧氏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自栖霞迁来定居,因村址位于古寺董埠院以西,遂冠以姓氏定名为臧家院西
谭家院西
经考,该村谭氏系唐代开元年间(713-742年),广州都督司马谭长之后,以建村于古刹董埠院之西,故名院西,至明季与清中叶,村后相继建有两村,俱名院西,为示区别,以该村系谭氏建,遂定名为谭家院西
刘家院西
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栖霞县景凤乡水头社大柴里迁此建村,以地处古寺董埠院以西,取名刘家院西
黄花观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黄氏由莱阳迁此建村,因村址地势低洼,且处潴河之滨,河滨于昔多黄花菜,汛期常被河水淹没,故名黄花灌,后因灌字不吉,遂易今称
焦格庄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焦氏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焦家村,至明末清初,焦氏因战乱绝户,贺氏迁入,旋即改为焦格庄,名称沿用至今
新安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李,菊,郭,杨,等姓迁来,建村于旧址废墟上,乃以吉祥嘉言命名新安
珠江路社区居委会 ,龙口中路社区居委会, 龙口东路社区居委会, 滨河路社区居委会, 苏州路社区居委会均为后设
沽河街道
向阳岭村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高氏由海阳县迁此建村,命名为高格庄。后隋、于、万、董等姓氏相继迁入。1982年全县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以嘉言与地貌改名为向阳岭。
牛溪埠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李氏、张氏由云南迁此建村。因村处卧牛山南麓,山下有一小溪故取名牛溪埠。
北栾家寨村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姜氏、栾氏从云南迁来建村,故称栾家寨,后改为北栾家寨。
南栾家寨村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寇代建村,因村后有北魏长广城遗址,故名长广寨。明朝末年,栾氏由县内栾家庄迁来定居,改村名为栾家寨。1928年,分南北两村,本村居南,称南栾家寨。村中居有栾、崔、任、陈等姓氏。
孙家泊村   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孙氏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孙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为避县内重名,改名孙家泊。
早朝村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邴、葛、张、逄等姓氏相继迁此建村。因村庄位于凤凰岭前,早晨旭日东升,便见朝霞满村,故取村名为早朝村。
林家庄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林氏从云南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林家庄。(欢迎关注“指点莱西”)
刁家埠村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刁氏由山西迁此建村,村头有一高埠,以姓氏、地形特征组合,故名刁家埠。村中居有邴、张、刘、候等姓氏。
于家寨子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西1公里,北靠804省道,土地总面积120多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0公顷。
中孟格庄村   明末清初,魏氏由黄县迁此建村,为期子孙学法古人孟子,取村名为孟格庄。民国时期,因邻近有3个孟格庄,按方位称中孟格庄村
前庄扶村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庄傅两姓由山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庄傅村。后傅姓绝户,遂改村名为庄扶。住户自然分成南北两大部分,据方位居南者称前庄扶。
后孟格庄村   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姜氏由黄县迁此建村。据村中碑文记载,是年大旱,后突降暴雨,村南小河蛇汇于此,故小河得名五龙河,村庄以河名命名为五龙庄。后因语音不雅,更名为小北庄。后根据方位又改名为东孟格庄,继而更名为后孟格庄。
西沙埠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金氏从山西省迁此建村,取名金家庄。后李、张姓相继迁来,张氏居于村东,形成一东一西的两个村庄,故东庄称东沙埠,西庄称西沙埠村。
东沙埠村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张氏由沙埠村迁出,于村东沙岭上另建一村,按方位居东,称东沙埠。
孙家疃村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庄氏由云南迁此建村。因地近长广河,河水长流清澈,故取名为长清。后孙氏迁入,门户扩大,又因与邻村同名,故更名为孙家疃。
邹家疃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邹氏由山西省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邹家疃村。
潘格庄村   清朝初年,潘氏由云南迁来建村,称潘格庄村。
三教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隋氏由栖霞迁此建村。当时此地在元朝初年建有三教院,俗称三教堂,村从寺名,亦称三教堂,后简称三教。
望连庄村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建村。因村后莲花湖,故取名望莲庄,后演变为望连庄。村中居民以赵姓、孙姓为主。
甲瑞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贾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以人名命村名贾税。后来贾姓绝户,取吉祥之意,将村名改为甲瑞。
栾家庄村   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栾氏由院上镇姜家许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栾家庄村。
后庄扶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庄、傅二姓建村,称庄傅村。后傅姓绝户,庄姓将村名改为庄扶。
于家洼村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氏由周庄迁此,因地址低洼故而取名。
青石埠村   青石埠村地属丘陵,因村东有青石群而得名。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姜氏于由县内桑园(今属水集三村)迁此建村。
长清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李氏由县内碑头村迁此建村。因地处北魏长广城遗址之西,故名长城。清顺治年间(16444~1661年),又因村后之山为长清院山,遂改名为长清。
长院村   1959年春,因修建产芝水库,日庄公社秦家岭和倪家岭两村部分农户迁来建村。因村西靠长院山,故取名长院村。
前进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氏迁此建村,取名张庄。1982年全县地名普查,因县内重名,改名前进村。
铁家庄村 村名由来 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张氏由县内产芝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张家庄。后因几位铁匠来村定居,打铁业兴旺,遂改称铁家庄。
黑岚埠村   清朝末年,周氏由即墨迁来建村。传说,有一夜在村后岭上突然隆现一庙,当时人们称此岭为“黑庙埠”。遂以岭命村。后村名逐以岭命村。后村名逐渐演化为“黑岚埠”。
高家村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高氏由邻村潘格庄迁此定居。因村外为福山南麓,村庄以山与姓氏得名福山高家,后简称为高家村。
邢家村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邢氏由本镇大高岚村建村,之后王、崔、仇、陈、张等姓相继迁入。
前孟格庄村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村庄较大,将孟格庄分为3个村。本村在南,称前孟格庄。
吕家庄村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吕氏由云南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为吕家庄。
杨家洼村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杨氏迁此建村。由于村址低洼,以姓氏与地貌名村为杨家洼。
后胡埠庄村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氏由于庄迁此建村,后闫氏、胡氏相继定居,故取名胡埠庄。后胡氏他迁,此时胡埠庄一分为二,称前后胡埠庄。本村居后,称后胡埠庄。
李家荒村 村名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1736~1795年),李氏由县内李家疃村迁来,因当时此处为一片荒地,故名李家荒。
前胡埠庄村   明朝中叶,胡氏迁此建村。因村西有一小埠,因此命名为胡埠庄。后有韩、于、李、赵等相继徒居。
散水头村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周氏由院上迁来建村,以褒语命名为兴隆屯。因村东小河(古名小天河)经常泛滥成灾,危害人民生命财产,为求吉利,乾隆十九年(1754年)更名为散水头村。后随人口不断增加,河东岸逐渐有人居住,成为由北至南纵贯村中的村内河。
郭旺庄村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郭氏由云南迁至莱阳城。后又自莱阳城迁至日庄镇河头村,最后由河头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郭家庄村。1982年因县内重村,遂改名为郭旺庄。
周家庄村   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周氏由海阳县耢子山后迁来建村,取村名为羊肠埠。后因全村无外姓,改名为周家庄。
西道格庄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李氏由栖霞县红沟村迁此定居,以村后有驿道,起村名为道格庄。后有2个道格庄,本村较大,称大道格庄。解放后按方位改名西道格庄。(欢迎关注“指点莱西”)
西庄村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云南迁来建村,村庄地属平洼。因村位于北魏长广城遗址以西,故名西庄。
东道格庄村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县内周家迁此建村。后有赵、仇、周、刘等姓氏姓相继徒居。因村后有莱阳通平度驿道,故取名道格庄。时有东西两村,本村为东道格庄,以前曾称“小道格庄”。
崔家埠村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崔炳魁由县内甲瑞村迁此建村,当时此处地理荒野,取村名崔家荒,后因“荒”字欠雅,依村后高岭改名崔家埠。除崔姓外,村中还有杨、倪、孙、石等姓氏居住。
中赵格庄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氏由山西省迁此建二村,名东西赵家庄,清初改名赵格庄、清代中叶,中赵格庄从西赵格庄中析出。
张格庄村   起初(时间无考)张姓建村,名张格庄。明洪武年间,金姓迁入,改名金家庄。1628-1644年,金姓绝户,任姓从望城镇辇止头村迁入,故名西辇止头。清初,杂姓入居,复称张格庄。
董家山后村   明初,董姓由山西枣苗县迁此建村,因位于遮阳山后,遂以姓氏命名为董家山后。
二甲村   永乐年间,董姓从山西省迁此建村,明时因分甲而治,被划为二甲(江家庄为一甲)。民国时与董甲山后村以沟为界而分离,沟北为董家山后,沟南为二甲。
芦家庄村   清顺治四年,芦姓自院上镇朱东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芦家庄村。
江家庄村   清初,李姓自院上镇老屋早村迁此建村,因村人好栽桃、李树,故名桃李园。1795年江姓迁入,改名为江家庄。
迟家庄村   明末,迟姓由江苏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迟家庄。
西张家寨子村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沽河之阳(后因河道改道,村居河之阳)名沽阳村,后张姓迁入,改名张家寨子,为与北张家寨子区别,1961年改称西张家寨子。
王家寨子村   明洪武年间,于氏从店埠镇庄头村迁此建村,因姓氏命名于家寨子,后王姓由院上镇搬入,至清宣统年间,王姓增多,遂改名为王家寨子。
西周格庄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尧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店子,后大沽河改道,村遂南迁,易名为周格庄,1961年与东周格庄对称为西周格庄。
丁家山后村   明洪武年间,丁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位于遮阳山之后,故名丁家山后。
西赵格庄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氏由山西省迁此建二村,名东、西赵家庄,清初改名赵格庄,清代中叶,中赵格庄从西赵格庄中析出。
前我乐村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沈姓自蓬莱迁此建村,因地处凹地,命名“窝落村”。因“窝落村”含义不佳,遂改为“我乐村”,为区别于“后我乐”,又改称“前我乐”。
东赵格庄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氏由山西省迁此建二村,名东西赵家庄,清初改名赵格庄,因本村居东,故名东赵格庄村。
南庄村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吴姓由孙受迁此建村,村在孙受之南,故名孙受南庄村。1961年改名为南庄村。
孙受三村   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一名曰孙受者由沙家庄(已废)迁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明末,兵科给事中沈迅在村中设寨抗清,改名孙受寨。1647年(清顺治四年),清兵破寨,沈迅举家死节,复称孙受。1962年分为孙受一、二、三村。
孙受二村   明洪武年三十年(1398年),一姓孙名受者由沙家庄(已废)迁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明末,兵科给事中沈迅在村中设寨抗清,改名孙受寨。1647年(清顺治四年),清兵破寨,沈迅举家死节,复称孙受。1962年分为孙受一、二、三村。
孙受一村   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一姓孙名受者由沙家庄(已废)迁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明末,兵科给事中沈迅在村中设寨抗清,改名孙受寨。1647年(清顺治四年),清兵破寨,沈迅举家死节,复称孙受。1962年分为孙受一、二、三村。
东王庄村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王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孙受东,故名东王庄。
任家庄村   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郝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郝家泽口,后任姓由莱阳城南关迁入,至明末,改称任家庄。
徐家会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宋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名宋家庄,1628-1644年(明崇祯年间),徐姓人丁兴旺,遂改名徐家会。
蒲湾泊村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于姓由云南省迁此建村,因村中有湾盛产蒲子,故名蒲湾泊。
郎家庄村   明末,郎姓从高密县西南刘村迁此建村,故名郎家庄。
东周格庄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吕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周格庄。因村西有周格庄,故称小周格庄,1961年改称东周格庄。
涧沟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安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安家庄,清初,因村周围多水沟、遂改名涧沟。
后逄家会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逄氏由诸城西关迁此建村,因村在小河汇入大沽河处,故名逄家会河头,后以村中水沟为界分为两村,该村居后,称为后逄家会河头,1960年简化为后逄家会(后逄村)。
迟家会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迟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地处小河汇入大沽河处,故名迟家会河头,1961年划归孙受镇人民公社所辖,简化为迟家会。
藕湾头村   1403-1424年间,万姓由店埠镇南葛村迁此建村,因村中有荷花湾,故名藕湾头。
西杨格庄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杨格庄。明代中叶,村东由一杨氏建村,村名为东杨格庄。该村按方位,改名为西杨格庄。
东杨格庄村   明代中叶 杨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西原有一杨格庄,故称东杨格庄。
郭家庄村   1505年(明弘治十三年)王姓由王家庄村迁此建村,名王家庄。1662-1722年(清康熙年间)。郭姓由掖县石柱岚村迁入,遂更名为郭家庄。
沈家庄村   1644年(清顺治元年)沈迅之伯父由孙受村迁此建村,故名沈家庄。
朱家庄村   1628-1644年间,徐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徐家庄,1982年改为朱家庄。
展家埠村   最初(年代不详),展姓从院里乡岘沽村迁此建村。村名榆林庄,1875-1908年间,移村埠前,更名展家埠。
巨家山后村   明初,巨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位于遮阳山之后,故名巨家山后。
兴旺庄村   清光绪16年(1890年),王姓由花岭村迁此建村,名兴王庄,后改名兴旺庄。
马家会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孙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村在小河汇入大沽河处,故名孙家会河头,后马姓住户增多,明朝中期,改为马家会河头,1960年简化为马家会。
葛埠村 村名由来 明万历三年(1575年),葛姓由葛家疃迁此岭埠建村,按姓氏、地形命名葛埠。
耿家营村   清初,耿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耿家茔。于1981年更名耿家营。
傅家疃   明初,傅姓由平度城迁此建村,初名傅家庄。为避本市重名,1982年,更名傅家疃。
曲家庄村   公元1644年,曲姓由莱阳市留格庄村迁此建村,命名曲家庄。
刁家庄村   刁姓由莱阳市穴坊镇蚬子湾村迁此建村,故名刁家庄。
老屋早村   明末,王姓由莱阳市岘子洼迁此建村。初名为中岭村,曾用名凤凰屯、老乌早。1961年改名为老屋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5: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格庄镇
王家泊南村 距镇驻地3公里。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0王振从潍县张是村迁此定居。以姓氏加地貌取名王家泊南
杜家疃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7.5公里处。明永乐年间,杜能和杜远从滨州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杜家疃。
新家疃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6.5公里处。1961年因修建产芝水库,库区日庄公社唐家夼、王家夼部分居民疏散在亲友处。1966年迁此建村。取名新建村,为避县内两重名,1982年改称新家疃。
马福庄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5.5公里处。明永乐年间,店埠豪绅马福迁此建村,故名
大宅科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5.5公里处。明永乐年间 ,有张氏兄弟两人来此,相距2里各建一村,以嘉言,取名宅科。兄所处称大宅科,弟所处称小宅科(即今双河村)。
崔家庄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4.2公里处。明朝晚期有郝、闫二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郝闫庄,清顺治年间,崔先政由店埠后埠迁此定居,郝闫二姓他徙,遂以姓氏命名崔家庄。
葛家庄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3.5公里处。清初,葛姓由店埠葛家疃村迁此定居,村中原有郭姓居住。因郭姓人口不多,葛姓遂承原村名称葛家庄。
上疃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清顺治年间,梁姓由本县牛溪埠乡高格庄村迁此建村,承原村名“高”之义,取名上疃。
西尉家庄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清乾隆年间(1736——1795),莱阳县中荆中宋兰村尉玉,分家时于此处购地200亩,分给六子尉国玺,定居后,指姓氏名村尉家庄,因东去不远有位家庄“位”、“尉”同音,1981年9月依其位置更名西尉家庄。
曲家泊南村 距镇驻地2.75公里。明崇祯年间(1628至1644)王成柱从山西小云南迁此建村。初名泊南,清初,曲姓迁入,遂名曲家泊南
西夏格庄村 位于镇驻地正西偏南1.25公里处,村名来源于夏格庄条
温家泊南村 距镇驻地2.5公里。明宣德年间(1426到1435)温姓从山西小云南迁此建村,以姓氏加地貌,取名温家泊南。
小李疃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6.25公里处。清嘉庆年间张姓从本县张家横岭迁此建村。以嘉言命名兴隆庄,因靠大李家疃,得别名小李家疃。1946年,遵从习惯叫法,正式定名为小李家疃,后省称小李疃。
善人庄村 位于镇驻地正南1.5公里处。明嘉靖年间(1522至1566年),尹、于、金、展等姓陆续来此定居,诸姓同倡“善人会”,旨在扬善抑恶,因得村名善人庄。
夏南庄村 位于镇驻地正南1.75公里处。明末辛氏来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辛庄。后辛姓外迁。清康熙年间,张金由双山迁此,仍沿用旧名。因县内有三个辛庄,1982年县更名夏南庄,以其在夏格庄正南之故。
亭子口村 位于镇驻地东北2.75公里处。传说唐王东征时,主帅曾于此地设帐听事(一说在此有场恶战,阵亡将士在此“停尸”)元至下年间,于姓迁此建村,借传说命村名“听事口”,因“听”与“亭”谐音,“事”与“子”近音,遂演化为亭子口。
树兰庄村 位于镇驻地东北3.5公里处,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王尧从本县张官寨迁此建村,因村处岭地又多树林,故名树岚庄。后因“岚”与“兰”谐音,逐渐演变作树兰庄。
索兰村 位于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君世、、王君宝兄弟二人从山西大除头迁此建村,因村后岭上多柞树,故名“柞岚”,清初,柞林消失,因“柞”与“索”音近,“岚”与“兰”音谐,村名遂演变为索兰。另一说为元朝期间有贵族数家,来此处打围,临时构筑住处,后来,来的人多了,这种住处也多起来。遂取名“瑟伦”。蒙古语谓多姓聚居地,后因读音演化为“索兰”。
官庄村 位于镇压驻地正北2公里。建村年代可推至元顺帝至正之前,因该村在拆三官庙时,曾在瓦片上发现朱漆写“永乐二年重修”字样。村名来历,说法有二,一说当年不吃官盐,盐课摊在田赋里,时有村民地四分银官地八分银的规定,此村全缴官地赋税,故名官庄。一说明成化年间,褚才兴从本县七间房迁此,褚之先人做过官,死后葬于此,故名官庄。
岭南头村 位于镇驻地西北2.7公里处。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丁氏从本县丁家山后迁此建村。因处山后岭之南,以地形命名岭南头。
董家庄村位于镇驻地西北3.27公里处。明成化年间(1465——1487),董氏自湖北枣阳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董家庄。居住姓氏有董、程、等。2001年,有居民170户,522口人,1290亩耕地。村北有汉墓群,经莱西文化馆两次挖掘,出土文物达200余件。
程家庄村 位于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程柩自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县正南路龙门南神乡张刘里迁居本县天井山村,明万历年间,程建自天井山迁居此庄。庄中原有戴、于两家,庄未命名,因程氏人口较多,故称程家庄。
张家泊南村 距镇驻地2.6公里。清顺治年间,张宽从山东青州府乐安县碑次口村来夏格庄定居。康熙五十年(一说康熙二年)其子张子元从夏格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加地面貌遂名张家泊南。
张家疃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4.75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姓由本县狼埠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张家疃。
西曲格庄村 距镇政府3.75公里。居住姓氏有苏、王、李、孙等
东曲格庄村 距镇政府4公里。居住姓氏有苏、苟、李、王等
李虎庄村 位于镇驻地正南5.5公里处。清嘉庆八年(1803年),李克用从本县由格庄迁此建村。因其胡子较长,人称李胡子庄。民国初年,由格庄李山习武成名,又因胡子为盗匪别称,遂改称李虎庄。
苏家庄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5.7公里处。清嘉庆初年,曲格庄村民种地至此,建有小茅屋以避风雨兼存农具。嘉庆十五年(1810)年,耿氏由本县黄汶头迁此定居于茅屋之北。指姓命名耿家庄。嘉庆十七年(1812年),曲格庄苏三建又迁此定居,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称苏家庄。
河西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清道光年(1821年),曲格庄张福迁此建村,以地形、方位处堤沟河之西,故名河西。
张家洼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明末,双山张三益因种地来去不便,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张家庄。因县内有5个重名,1982年更名张家洼。
梁房庄村位于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清康熙初年,刘阵自即墨刘家旺疃迁此建村。初名刘家庄。后因姜山一至亲在此分设染布房一处,四周村民便称为染房庄。后遂更名为染房庄。
沙岭庄村 位于镇驻地正南4.5公里。清顺治年间(1644至1661年),梁中金从梁家庄迁此建村。因村东北、西各有一岭故名仨岭。因“仨”与“沙”谐音,演变为沙岭,为避县内两重名。1982年更名沙岭庄。
东位家庄村 位于镇驻地偏东南3.75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369年),位平从山西迁居夏格庄。永乐四年(1371年),又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位家庄。因与尉家庄同音,人们习惯上称东位家庄。1981年9月,正式定名东位家庄。
钓鱼台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9公里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初十日,孙姓从平度孙家汇迁此建村。稍后,于姓从平度于家峪迁此定居。村南靠五沽河,河南岸有一十余平方米的土台,历经河水冲激,不倒不塌。且此台所长山枣树针尽为屈钩。因名此台曰钓鱼台,遂指台称村名钓鱼台。
刘家疃村位于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明天启年间(1621至1627年),刘庆由平度金泉山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刘家疃。
于家庄村 位于镇驻地正南8公里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于姓从平度古岘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于家庄。
金家疃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外。元代,有金姓迁此建村,故名金家疃。到明永乐年间,金姓衰微。明成化年间(1403到期1424),张士儒从双山迁此,仍沿用旧名。
堤西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5.6公里处。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张方令从双山迁此建村,因村居大堤之西,故名堤西。
山西头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7.3公里处。清嘉庆七年(1801年),张-从双山迁此,因在双山之西,故名山西头。
东双山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8公里处。据双山人言,立村之初,“先来了昌和杨,后来了马和梁,末了来的是簸箕张。”先来的几姓迁此时间已无考。张姓则是于元至正年间(1341至1365)从青天州府乐安县碑次口迁此定居因村后一山分两峰,名曰双山,村遂指山为名。
西双山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8公里处。据双山人言,立村之初,“先来了昌和杨,后来马和梁,末了来的是簸箕张。”先来的几姓迁此时间已无考。张姓则是于元至正年间(1341至1365)从青天州府乐安县碑次口迁此定居因村后一山分两峰,名曰双山,村遂指山为名。
渭田村 位于镇驻地偏东南7公里处。清顺治年间,莱阳城豪绅张玉勤来此围猎,盖下了三间房屋。并置田产雇人在此耕作。因系打猎场地,故称围田。咸丰年间,村人以三面环水,改称渭田。
宫家城村 位于镇驻地偏东南8公里处。明末,宫姓来此建村。因村前五沽河水经常泛滥,村人筑坝挡水,状若城墙。故名宫家城。
宁家庄村 位于镇驻地正南6.25公里处。清乾隆年间,宁从山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宁家庄
大李疃村 位于镇驻地偏西南6公里处。北宋末年,金兵南犯,河北密云县石匣镇李仁民,携家迁入今平度李家崮,到明天启年间,其六世孙李仁迁此定居,以姓氏加嘉言,取保大他家疃。后省称大李疃。
潘家疃村 位于镇驻地东南3.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徐姓迁此建村。名徐家屯,至顺治六年(1462年),潘琳从即墨岙山卫迁此。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徐姓远徙。遂改称潘家疃。
梁家庄村 位于镇驻地偏东南4.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梁子明从陕西华阴迁至莱阳北高格庄定居。后有一分支迁至即墨辛庄。明崇祯年间,梁义洲从辛庄适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梁家庄



河头店镇



桑行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冯姓由莱阳县迁此建村,因村周围多桑树,取名桑行村。
河头店村   1369年(明洪武二年),王姓、吕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村中设有多处店栈,故名河头店村。
南洼村 位于河头店镇西南部,距镇驻地12公里。村庄与大河源、小河源、南崖接壤,且比较近,外来人员很难分清到底是哪个村。
抬头村   明朝年间,张姓由掖县迁此建村。传说此地有“点将台”,故村名台头。后取强盛之意,改为抬头村。
李家泊子村   李姓最先在此建村,因地处水洼地故称李家泊子。
卞家村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卞氏迁入建村,故名卞家村。后张、王、解等姓相继迁来,1945年卞姓从村内消失
大河源村   明末,咸姓由莱阳迁此建村,因周围靠河,取名河崖村,后改名大河源村。
小里庄村   明朝洪武年间,李氏兄弟二人来此,兄名大里,建大里庄,弟小里,建小里庄。另一说法小里庄距河头店村不到一里地,所以叫小里庄
郭福庄村   清朝年间,王姓来此建村,名王家庄。后郭姓迁入改名郭家庄,1982年改名郭福庄。
东大里村   东大里庄村有人口213人,耕地215亩,果园35亩,是一个人均占有耕地小,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欠发达的村庄。
泥湾头村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刘姓从莱阳城北门里迁到此处,因定居于泥湾的东头而得名。
枣行村   据《王氏家谱》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王氏由莱阳县古柳村迁来建村,因村枣树成行,故名枣行。
田家庄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田氏由山西云州(今山西大同市)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田家庄村。
肖家庄村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肖氏建村。
鞠家庄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鞠氏由黄县城迁来建村,以姓氏得名。
潘家庄村   据《潘氏谱书》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潘氏由本镇大沟子迁此建村,取名潘家庄。
小河源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姓由莱阳迁此建村。
董家庄村   董家庄村位于莱西市北2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北靠小莱路,西邻水展路。
杨家屯村   1369年(明洪武二年),杨姓自山西省迁此建村,取名杨家屯。
东野渚泊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由莱阳大明村迁此建村,因村南有水泊,故名野渚泊,1962年2月份为东西二村。
何家屯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顾姓从本镇龙泉山迁来建村,初名顾家屯。后何姓迁入,人口繁衍,户数增多,于清末改名何家屯。
松旺庄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辛、王两姓由山西迁来建村,称辛王庄。清初,许姓迁入,因村西太平山松树繁茂,改名松旺庄。
西野渚泊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莱阳大明村迁来建村,因村南是一片水泊洼地,取名为野渚泊。1962年,分成东、西村,因该村在西,故称西野渚泊村。
高格庄村   位于洙河东岸,东临水蓬路,西与山前村隔洙河相望,南临卞家村,北面是高格庄水库,离河头店镇驻地2.5公里。
王家泊子村   明朝末年,王孔修、王充修兄弟二人由莱阳城南东赵疃迁于此地,因村近靠水泊,取名王家泊子。
塔尔寨村   明朝洪武年间,王姓在此建村。清代,莱阳富户徐中鲁在村西修建祭塔,取名“姑姑塔”(1966年拆除),塔尔寨由此得名。
寄马沟村   位于莱西市北部,河头店镇西北,距镇驻地6公里,村西是水展路,村南为小莱路,交通方便。
山前村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刘氏由云南迁来建村,村位于龙泉山以南故名山前。
大沟子村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初姓来此建村,因村中有沟,取名初家沟,后改名大沟子。
东大寨村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高姓从山西迁此建村,因在塔尔寨以东,取名东大寨。
杨家寨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杨姓由黄县迁此建村。
东赵家庄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赵姓由平度迁此建村,取名赵家庄,1982年改名东赵家庄。
西大里庄村   大里庄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1959年修建高格庄水库,搬迁今址,并分为东西大里村。
初家村   明朝初期,初姓来此建村,后孙、王两姓陆续迁入。
花儿山村   村庄前有一座小山,山上开满山花,花儿山村名由此而得。
小淳于村   明朝,复姓淳于的人迁此建村,后淳于姓绝嗣,村庄分为为大、小淳于两村。
韩埠村   韩埠村建村于明初,位于河头店镇最西北角,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村西靠大沽河,村东是龙水路,村北有军武河。
臧格庄村   明朝建村。传说土地神姓臧,故名臧家庄,后改称臧格庄。
岚子村   明初,朱姓由山前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岚之侧,故名朱家岚子,民国初年改称岚子。
东钟芝村   明末,于氏由云南迁此地建村,因村处古冢之前故名冢子。清朝光绪年间,为求吉祥改为钟芝。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村庄迁分为东西两村,东钟芝村有周、林、赵等姓氏居住。
西钟芝村   明末,于氏由云南迁此地建村,因村处古冢之前故名冢子。清朝光绪年间,为求吉祥改为钟芝。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村迁分为东、西钟芝村。
南崖村   尉姓由莱阳迁此建村,村名属地形名,因村在胡家沟南,故取此名。
尖顶村   清朝,张姓由双山村迁此建村,村前有尖顶山故名山顶后,后改为尖顶。
拦马庄村   据传因唐太宗于此地拦过战马而得名。
尚家庄村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莱阳县尚姓人迁此建村,故名尚家庄。
洼子村   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孙氏由栖霞桃村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故称洼子。
任家岭村   清朝初期,任姓兄弟二人由辇子头迁此建村。
瑞岭村   建于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原名分水岭(有石碑为记),后改为王家庄,1982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瑞岭村。
大埠洼村   贾姓建村,因村前有岭、村西有洼故名大埠洼。
小埠洼村   清光绪年间(1876~1908年),王氏由大埠洼迁出建村名小大埠洼,后简化为小埠洼。
响水沟村   由咸、苏两姓建村,因村后有一泉水长年象似一小瀑布,距100米处就能听到水声,故取名为“响水沟”。
姜格庄村   明朝,王姓由山西迁入,因与邻村有一耩之隔,故名耩隔庄村,后演变为姜格庄。
东岚桑村   1958年春,因修产芝水库,唐家庄乡岚桑村迁移至此。文革期间改名卫东村,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东岚桑村。
肖官庄村   肖官庄村位于河头店镇中北部,南邻同三高速公路,北邻肖掖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千家村   千家村旧称三家村。1940年前后,全村人口发展到30多户,考虑到人口发展及姓氏增加等因素,将三家村改名千家村。
小沟子村   由董姓建村,村南有沟,故名“董家沟”。后因较大沟子为小,改名小沟子。
南岚村   明初始建,原来是大片山岚,有南北之分,南岚建于岚南,故名南岚。
北岚村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姜氏由山西迁来建村,村在山岚之北,与南岚对应,得名北岚
大淳于村   明朝,复姓淳于的人迁此建村,后淳于姓绝嗣,村庄分为为大、小淳于两村。
大店东村   元代中期,初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西有殿取名殿东,后演变为大店东村。
善家屯村   善家屯村位于河头镇的西部,东靠青山,西邻小莱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村西与姜尚路相接,村内房屋整齐,街道宽敞。
东曹家村   明末,曹氏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曹家,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东曹家村。
陈家村   位于莱西市北部,东距莱阳20公里,属丘陵山地,北邻小莱路,东邻水展路,西邻龙水路,交通便利。
矫格庄村   矫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矫格庄村。
南埠后村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孟氏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小山岗(称为埠),取名为孟家埠后,后来演变成“南埠后”村。孟氏建村后不久,王姓迁入,村中以王、孟二姓人为主。
捉马台村   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征东,于此捉过战马而得名。
水台村   水台村建于明朝,位于高处瑞台,后简化为水台。
腊树庄村   腊树庄村位于莱西市北25公里处,东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南靠小莱路,西邻水展路
小店东村   元朝中期,初氏由山西迁来建村,因村西有殿,故名殿东,后由左、刘、周等姓氏相继迁居,演变成今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5: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院上镇(含原武备,院里部分见下文)
南于家洼
  南于家洼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于氏迁来此地立村。立村时为西家洼村,后因于氏人口多,地处大洼,沟河多,更名为于家洼,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南于家洼村。
花园头村
  花 园 头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正统7年,王氏由平度风山埠迁来建村。立村时村北有一花园,村座落在花园之前,故命名为花园头村。
西崔家庄村
  西 崔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由今店埠镇桃花寨子村迁来建村,因崔姓人多,故以崔姓命村崔家庄,1982年因重名改称为西崔家庄村
赵家庄村
  赵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末1864年间,焦氏由安徽迁来定居,后焦氏衰落,赵氏迁入,定名为赵家庄村。
兑旧坡村
  兑 旧 坡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姜氏由宁海州迁来建村。因村中有一舂米的大石碓臼,而命名为碓臼坡。1955年演变为兑旧坡村。
荆家庄村
  荆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中期,荆氏由张家湾迁来建村。因立村者姓荆,故命名为荆家庄。
后石岚村
  后 石 岚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刁氏从黄县黄山馆迁来建村,因村前有一石岚子,故取名后石岚村。
前石岚村
  前 石 岚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8年,陈氏从河南陈州迁来此地建村。困村后有个山岭,岭有乱石,村处乱石之前,故取名前石岚。
长汀寨村
  长 汀 寨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王氏迁来建村,迁立村庄时,此地有一条长汀沟,故取名长汀寨。
小高岚村
  小 高 岚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宋氏由云南迁此建村。建村时曾叫小立屯,村后有个石岚子,邻近又有个大高岚村,故取名小高岚。
兴隆院村
  兴 隆 院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郝氏迁来在荒效野外定居,命名为坡庄。咸丰11年,莱阳县令安营坡庄,因村名与人和不利,更名为兴隆院村
堆金泊村
  堆 金 泊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周氏从即墨张家埠子迁来建村,村西原有一村庄叫金家庄,大沽河原来由村后自东往西经过。村西对着金家庄取一“金”字,村后对着大沽河取一“泊”字,故取名对金泊,后改为堆金泊。
葛家埠村
  葛 家 埠 村 村名由来 明朝天启年间,王氏立村。村西为桥头村,王姓占。村后面有个土埠,葛姓占。道光17年两村合并,命名“葛家埠”村。
西王屋村
  西 王 屋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汪氏从云南迁来建村,初立村时为汪屋庄,后柳氏由栖霞迁入。汪氏绝户,改称柳家王屋庄,后因村东有个王屋庄,故更名为西王屋庄。
前上泊村
  前 上 泊 村 村名由来 清朝嘉庆14年,于姓由今店埠镇庄头村迁此建村,因村西靠水泊,水泊之上由南至北分布三个自然村,故命名为三上泊。1962年分为三个行政村,该村居前面,即称前上泊村。
东王屋村
  东 王 屋 村 村名由来 清朝年间,王氏由王家泊南迁立。王氏立村后,李、昌两姓迁来,取名为李家王屋庄、昌家王屋庄两个村,解放后,两村合并,称为东王屋庄村。
北辛庄村
  北 辛 庄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李氏从云南迁来建村,取名为大辛庄,后来兄弟两人分居,一人到村北2里处居住,取名叫小辛庄。因“大、小”称呼不文明,因而小辛庄改称北辛庄。
南辛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宋氏从云南迁立,立村时周围已有村庄,故取名为“新庄”,后演变为辛庄。因为有两个辛庄,后更名为南辛庄。
栾家会村
  栾 家 会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乾隆6年,栾氏由马格庄迁立。立村在大沽河拐弯处为河头,因姓栾的门户大,故称栾家会河头。1937年以前是3个村,即栾家会、王家会、前逄家会,后统一为栾家会村。
前逄家会村
  前 逄 家 会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逄氏由云南迁来此地建村。村北有条会龙沟,沟水向西流入大沽河。取名为逄家会河头。后演变为逄家会,现称前逄家会。
段家许村
  段 家 许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段氏由云南大槐树底村迁立。因官府允许此地建村,取名许村。由于村姓段的人多,取名段家许村。
邹家许村
  邹 家 许 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中叶时期,于氏立村后邹氏迁来,于氏初立村时为辛庄,后来于氏迁走,邹氏迁来,命名为西旭村,后邹氏人口增多,更名为邹家许村。
姜家许村
  姜 家 许 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二年(二四O四年),王新春由山西迁来,因官府允许在此建村,遂以姓取名王家许村。至清乾隆年间,姜氏由莱州府迁入,复更称姜家许村。
郝家许村
  郝 家 许 村 村名由来 相传300年前,郝氏先人从山西省云南县大槐树下迁来建村,取名郝家许村。
大里村
  大 里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李姓由今平度李家崮迁来建村,现居住张、李、孙、钟四大姓。因距当时汉代所建的王城东城口天齐庙处一大里,故称大里村。
礼格庄村
  礼 格 庄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崔氏从桃花寨子迁来建村,取名为李格庄,因桃花寨子距李格庄5里,中间又有朱东村李姓所隔,故命名为李隔庄,后改为礼格庄。
院上村
  院 上 村 村名由来 相传两汉时期,此地有一寺院,名曰靖林院,该村位于庙左侧,故称院上,此名延续至今,已有2000余年。
葛家院村
  葛 家 院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葛氏由江南海州随军游迁来定居,葛氏立村,故命名为葛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葛家院。
冯家朱东村
  冯家朱东村 村名由来 清朝世祖年间,冯氏由莱阳城南关迁此建村,因村三面环水,又是姓冯者立村,故命名为冯渚洞,后演变为冯家朱东村。
七岌村
  七 岌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姜姓来此建村,因村北有7座小山,传说每座山上有1只金鸡,故村名为七岌村。
永丰庄村
  永 丰 庄 村 村名由来 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间),王、黄、周三姓迁此建村,因立村时村处一片草荒,故称西荒。后有一-由此路过,问及村名后,遂索笔施名为永丰庄。因王姓居南为南永丰,黄姓居北为北永丰,后统称永丰庄。
蔡家庄村
  蔡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嘉庆九年(1804年)潘氏由今武备镇南武备村迁来建村,初称皂(灶)家庄,以有部分皂户地而得名,后蔡氏迁入,人丁兴旺,遂改村名为蔡家庄。
战家会村
  战 家 会 村 村名由来 十四世纪中叶,由战文星、战文斗及其家属从云南省祥云县迁来建村,因由大沽河、通天河和另一小河三条河流在村南会合流入大沽河,故取名为会合河头村,又因居民姓战,故称战家会河头。1949年,改称战家会村。
东老家庄村
  东老家庄村 村名由来:刘氏由院上镇刘家庄迁立,立村时称东庄,后有李姓由平度古岘镇迁来居住。李家的一个姑娘出嫁后丈夫去世,婆家无人,而回老家住。故称为老家庄,后改称东老家庄。
西老家庄村
  西老家庄村 村名由来 清朝年间,徐氏由济南南风匣庄迁立,立村时称老金庄,因有人从村西小沽河捞到金子而得名。后改为老家庄,解放后又改为西老家庄村
福禄庄村
  福 禄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乾隆四年,于氏由今店埠镇东庄头村迁来建村。以吉祥佳言命名福禄庄。
高村
  高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乾隆54年,郝氏由今院上镇郝家许村迁来建村。因村处高地,故取名为高村。
王璧村
  王 璧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任氏从云南迁立。立村时,村北有条弓形河沟,村在河沟以南,河似皇帝大椅,村如皇帝大印,故取名为王璧。
刘家寨村
  刘 家 寨 村 村名由来 明嘉靖年间,于氏由河南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庄。清乾隆年间,刘氏从今院上镇姜家许村迁入,更名为刘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刘家寨。
碑头村
  碑 头 村 村名由来 清康熙13年,李耀龙、李飞龙由沙埠迁立。初立时为0村。1942年,更名为碑儿头,1949年又更名为碑头,延续至今
郑家庄村
  郑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明朝,郑军柱从莱邑西北乡下庄迁立,立村者姓郑,故命名为郑家庄。
曹官屯村
  曹 官 屯 村 村名由来 清康熙二年,曹氏由鳌山卫迁立,曹氏迁来立村时是官宦人家,有跑马占田之说,占田面积近4平方华里,故命为曹家屯,后由官差改称曹官屯。
王家院村
  王 家 院 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元年,王氏从云南迁来此地建村。因为王姓建村,故命名为王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王家院。
南大佛村
  南 大 佛 村 村名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张氏由渚州迁立。立村时因村北有个佛爷阁,内有塑的佛爷像,故取名南大佛阁村,后演变为南大佛村。
朱西庄村
  朱 西 庄 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李氏从云南李家崮迁来建村,立村时称小庄,1930年,因村位于东朱东村西首,改称为朱西庄村。
东朱东村
  东 朱 东 村 村名由来 清咸丰六年,李氏由平度李家崮村迁来建村。因大沽河由村东经村南向西流,村后有条小河,由北而来经村南流入大沽河。村庄就座落在两河之间,形成洞式陆地,故称老渚东村。为节省笔划,又因该村属5个朱东村的东面,故称东朱东村。
中朱东村
  中朱东村 村名由来 清朝道光年间,李氏从现在的院上镇东朱东村迁来建村,初立村时为下疃村,因村东、南、北三面环水,所以叫渚洞村,又因村在其它几个朱东村中间,故改称中朱东村。
李家寨村
  李家寨村 年出栏25000只的养鸡场 村名由来:清朝顺治年间,有李坡、李各、李格、李吾四弟兄,从今院上镇东朱东村迁来建村。因立村者姓李,故命名李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李家寨。
西朱东村
  西 朱 东 村 村名由来 清咸丰年间,李氏由平度市李家崮迁来建村,大沽河由村东向南折西而流,另一小河由北而来,冲入大沽河,在相汇处形成一沙渚。村处沙渚之东,故名渚东,后来演化为朱东。因分东、西、中三村,该村居西,称西朱东村。
北寨村
  北 寨 村 村名由来 明末清初,崔氏由桃花寨子迁此立村,当时村有1庙,叫静林寺,起村名叫静林寨,后又因村在桃花寨子北边,又改称北寨。
后上泊村
  后 上 泊 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于氏由今店埠镇东庄头村迁来建村,初立村时为于家庄,后因村西岭下是大洼水泊,故称上泊村,因为当时在水泊之上有3个自然村,该村居后之后,1962年改称后上泊村。
北上泊村
  北 上 泊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于氏得水从云南随军来此建村,故称于家庄,后因此地多为湿地,又居上游,更名为北上泊,有“如鱼(于)得水”之意。
任家院村
  任 家 院 村 村名由来 清朝康熙17年,任氏迁此立村,立村者因姓任,故取名任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任家院。
黄王地村
  黄 王 地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中期,王氏由今院上村迁来建村,立村时因王氏兴旺,故命名王家庄。1938年王家庄、黄沟崖、五家地三村合并,取名黄王地。
中上泊村
  中 上 泊 村 村名由来 年代久远,建村时间不详,因赵光、于光、韩光三户建村,故称“三光庄”,后王姓、胡姓、李姓、丁姓、张姓等相继迁入,因嫌村名不吉,又因村西有水泊,故称上泊村,1962年改为中上泊。
北大佛阁村
  北 大 佛 阁 村 村名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张氏由今店埠镇渚州村迁此地建村,村内有古寺一座,内有大佛像一尊,故得名大佛阁村,后分居南北两地,相距一里,此村在北,因此得名北大佛阁村。
张家屯村
  张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张氏由即墨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张家屯村。  
武备三村
  武备三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武备老工夫市为武备三村。
武备二村
  武备二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武备东庄为武备二村。
武备四村
  武备四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武备东庄为武备二村。
武备六村
  武备六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武备大街西段及后庄为武备六村。
武备五村
  武备五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石头涧为武备五村。
毛家埠东村
  毛家埠东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毛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姓命名毛家埠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便于管理析为毛东、毛中、毛西三个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队设村时,设为毛家埠东村、毛家埠中村、毛家埠西村。
毛家埠中村
  毛家埠中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毛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姓命名毛家埠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便于管理析为毛东、毛中、毛西三个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队设村时,设为毛家埠东村、毛家埠中村、毛家埠西村。
毛家埠西村
  毛家埠西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毛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姓命名毛家埠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便于管理析为毛东、毛中、毛西三个产大队。1984年5月改队设村时,设为毛家埠东村、毛家埠中村、毛家埠西村。
武备一村
  武备一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为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武备大街东段为武备一村。
刘家屯村
  刘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刘氏由本市日庄镇张家屯(过去称北刘家庄)迁来建村。因姓命名刘家屯村,屯字的来历是因村前系一片洼地(古时有条屯必洼之说)故名。公社时候称刘家屯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队建村故名刘家屯村。
史格庄村
  史格庄 村名由来 明关启年间,张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村北有姑子庵故名南埠村,后又以村北有一土岭而更名史格庄村。
徐丰庄村
  徐丰庄村 村名由来 据徐氏碑志及宗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徐氏由本镇敬庄村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徐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以吉祥嘉言更名为徐丰庄村。
张福庄村
  张福庄村 村名由来 明成化年间,张氏由云南迁出,先在张门口落脚,在登洲府落户。数代后又从登洲府迁来九支屯(在张家屯村前)因李毛子作反官兵来往频繁,村民不堪其拢,始搬来此地。因县内重名,从吉祥嘉言更名为张福庄大队。1984年5月,改队建村为张福庄村。
吴格庄村
   吴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吴姓由吴家屯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吴家庄。公社时期称吴家庄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因县内重名改为吴格庄大队。1984年改队建村称吴格庄村。
孟家庄村
  孟家庄 村名由来 清康熙年间,孟氏自本省寿光县迁来建村,因姓名名孟家庄村。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 村名由来 清咸丰年间,王氏由海阳县迁来建村,以九氏命名王家庄村。
北王家楼村
  北王家楼村 村名由来 原名刘家楼,清乾隆四年,王氏由莱阳南务迁来,改村名为王家楼。公社时期称王家楼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县内重名,按方位更名为北王家楼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为北王家楼村
岚埠村
  岚 埠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张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村北有姑子庵故名南埠村,后又以村北有一土岭而更名岚埠村。
孙家城村
  孙家城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孙、贾二姓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村址是一古城废墟,故名孙贾城。清朝中期,因贾姓绝户而改名孙家城。
杨柳屯村
  杨柳屯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杨氏由云南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杨家屯。公社时期称杨家屯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更名为杨柳屯生产大队。“柳”写出仅为区别,无其它含义。1984年5月改队建村时建为杨柳屯村。
日庄镇(院里部分见下文)
埠头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张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因村东,村西各有一篝,村居二篝之间,故名埠头
王家夼
明末,石姓建村,继绝户,后王氏迁入,名村王家夼,1967年,与邻村几户同由产芝水库库区旧址,西迁疾驹山麓现址,村名未变
新建
1958年,因修建产芝水库,丁,于两姓由今本镇车格庄迁出,居瓦庄四年,1963年南迁疾驹山麓现址,取名新建村,1982年地名普查后,简化为现名
鲍格庄
传说,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鲍氏立村,以姓氏命名鲍格庄
傅庄
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傅氏始来建村,以姓名村傅家庄,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1982年改名傅庄
榆林庄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车姓由掖县迁来建村,因村边由榆林一片,故名
路南埠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立村,原属今平度县,清道光二十九年修《平度州志》作吕栾埠,盖以姓氏命名,民国元年划归本县,以村后土岭及通往莱州府至大陆,更称路南埠
余水庄
明泰昌时(1620年),王姓建村,村处小河北岸,得名河崖,1982年,因县内重名,更名余水庄
倪家庄
清顺治初年,朱姓迁至旧址立村,名朱家庄,顺治五年(1648年),倪姓迁至村西又立一村,名倪家庄,至民国时,分别称为东庄子,西庄子,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两村西迁现址,合二为一,更称庄子,1982年1月,为避重名,复称倪(地方读音yi)家庄
芽儿场
据传,宋时立村,原名鸭儿场,后演化为芽儿场,沿用至今
河头
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张氏由今本镇榆林庄迁来建村,因村处小河源头,故名
大埠阴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氏由山西迁来建村,村处万泉埠北坡,故名埠阴,为别于小埠阴,称大埠阴
小埠阴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鞠氏建村,村小坐落于万泉埠北坡,大埠阴西侧,故名小埠阴
瓦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焦王两姓建村,焦洪利从四川借五户迁来,王姓兄弟从今本县花园头迁此,村前系一片大洼,两姓商定,名村洼庄,后图书写简便,改作瓦庄
前庞格庄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庞氏立村,故名庞格庄,有前后东三村,该村在前,称前庞格庄
后庞格庄
建村历史同前庞格庄,该村在后,称后庞格庄
东庞格庄
建村历史同前庞格庄,该村在后庞格庄东,称东庞格庄
福山后
据土地庙碑记载,该村始建于元朝末年,至明初,赵氏又从今山西省北部迁此定居,因村处福山之后,故名
门家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门姓立村,以姓氏命名
姜家屯
清顺治三年(1646年)姜顶,姜岭兄弟二人由莱阳城西关迁入建村,以姓名村姜家庄,1982年,因重名,更称姜家屯
西车格庄
1968年,由今本镇车格庄析建,初以嘉言得名兴旺庄,1982年,因县内重名,更称西车格庄
倪家岭
据《倪氏谱书》记载,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倪氏由云南迁来原址立村,村前有一小岭,以姓氏与岭,名村倪家岭,1958年,村西迁现址,名称沿旧
泊子
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唐周陈诸姓先后来此建村,村址西高东低,呈斜坡形,以此名村坡子,后演化为泊子
三甲夼
明景泰二年(1451年),丁氏兄弟三人,由莱阳县团旺迁此建村,村处芝河南岸,初名河南夼,因明时乡村基层组织实行行里甲制,该村编列为三甲,故又习称三甲夼,迄今未变
十甲夼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丁氏由河北夼析出,迁至芝河南岸定居,后因河道南侵,再迁芝河西岸,名村河西夼,迁徙前,其祖先按明朝里甲制编为十甲人氏,故又称十甲夼,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村由库区原址西迁,择居现址
刘庄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氏由今南墅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刘家庄,1982年,为避重名,更称刘庄
王家都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王,刘,宫诸姓先后来此散居,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刘墉堂兄弟刘璒,在刘家都附近设置庄园,将各姓集中于现村址定居,因王姓居多,名村为王家都
刘家都
传说,明末孙氏立村,原称孙家庄,清初,孙姓衰微,邻近土地为福山县富商王姓所收买,计有两千四百余亩,立为王家庄子,清乾隆时,诸城刘墉之堂兄弟刘璒,娶福山王姓之女,王姓以庄子陪嫁,此庄遂为刘璒所有,王女死,坟庄上,刘璒后人来住,承受此庄子,时刘墉在京任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为壮刘家声势,遂政王家庄子为刘家都
河北夼
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封氏由今韶存庄乡封家泊迁此建村,初名封加夼,洪熙时(1425年),杨氏迁入,改称杨家夼,至景泰二年(1451年),丁氏由莱阳县团旺迁入,又称丁家夼,入民国,姜氏迁入,因村在芝河北岸,易名河北夼
车格庄
传说,唐时吕姓建村,后贾,王,孙各姓迁入,因村居芝河北岸,地势低洼,常遭水灾,逐年后撤,故名撤格庄,后为撤子不吉,改用现名
徐家寨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徐氏由莱阳城东南徐格庄迁来建村,以姓名村徐家屯,1982年,为避重名,更名徐家寨
沟东
清乾隆年间,初氏立村,原名黑岚埠屯,后高氏由海阳迁入,人丁兴旺,更名高家屯,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村北迁于南北沟两侧,分成东,西二村,该村居东,改称沟东
沟西
建村历史同沟东,该村在沟西侧,称沟西
鱼池
清嘉庆二年(1797年),赵氏兄弟,由今河里吴家乡榛子沟迁来建村,因村东头由水沟,沟内多鱼,遂以鱼池名村,1958年,因修建产芝水库,村由原址西迁三百余米,至现址
青峰岭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刘姓兄弟永文,永章,由今本镇李各庄迁来建村,村居青峰岭上,遂以岭名村
向阳夼
1974年,丁姓,杨姓等部分农户,从产芝水库去河北夼迁此建村,因村址高而向阳,故名向阳夼
前郭格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郭氏立村,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村向西迁,分建为前,后,西三村,该村居前,称前郭格庄
后郭格庄
同前郭格庄,该村居后,称后郭格庄
西郭格庄
同前郭格庄,该村居西,称西郭格庄
郭格庄
同前郭格庄,与西郭格庄为一个行政村
胡家沟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胡姓建村,村临水沟,以姓氏与地貌得名胡家沟
石林头洼
明嘉靖二年(1523年),胡氏由今本镇胡家都迁此建村,传说,村后路边有一巨石,行人常在此踏石上马,以此名村上马台,后改称石马台洼,又以音转,演化为石木头洼
宫家庄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宫姓立村,故名
前李格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由栖霞县横沟迁至大沽河西岸旧址建村,以姓名村李格庄,1945年解放后,分为东,西李格庄,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村往西北迁移,改为前,后两村,该村在前,称前李格庄,1970年,又北迁现址,村名未变
后李格庄
同前李格庄,1958年,村向西北迁移后,该村称后李格庄
徐旺庄
明朝中叶,朱氏立村,故名朱家庄,清雍正四年(1726年),徐氏由今唐家庄乡岚桑迁入,人支兴旺,改称徐家庄,1982年1月,为避重名,易用现名
前山珍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由李格庄迁此建村,传说,建村处由座古庙,庙前由一土丘,称庙前村,其上有棵银杏树,被称为山珍,村以此得名山珍,为与后山珍区别,称前山珍
后山珍
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夏姓建村,因居前山珍后,名后山珍
东白石山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建村,村处白石山西麓,因以白石山为名,后发展为东,西两村,该村在东,称东白石山
西白石山
同东白石山,该村在西,称西白石山
五子埠后
明天启七年(1627年),刘,王两姓由四川迁来建村,村前由一土岭,因岭上由五个高顶,俗称五子埠,村居其后,故名五子埠后
邹家庄
明崇祯四年(1631年),邹氏兄弟三人,由栖霞埠梅头迁此立村,村一姓氏得名
胡家庄
清道光三年(1823年),今本镇胡家都人胡云清,胡云杰,在此买地建庄,后迁此居住,以姓名庄伟胡家庄
郭庄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侯氏由平度马疃迁来建村,村名侯家庄,清初,郭姓又自掖县迁入,尔后,侯氏衰微,郭姓兴旺,遂易名郭家庄,1982年,为避重名,改称郭庄
东嘴子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史,张两姓来此建村,村处大沟头东头,当地习称沟头为沟嘴,故称东嘴子
西嘴子
同东嘴子,该村在沟西头,故称西嘴子
东莪兰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梁姓建村,村处高岭之前,得名峨岚庄,至明末,为与西峨岚庄区分,称东峨岚庄,后演化为东莪兰庄,另有传说,该村土地庙碑(此碑已失)记载,该村后生有莪兰花草,名村莪兰庄
西莪兰庄
明末,左氏由今南岚乡臧格庄迁来建村,村处莪兰庄西,称西莪兰庄,村名来源见东莪兰庄
刁家沟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刁氏建村,村前后条河沟
张家埠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张氏由登州府(今蓬莱县)城里迁此定居,称张家屯,继之,刘氏亦迁此,称刘家屯,后两屯合并,称为合罗屯,清末,因张姓户多,改称张家屯,1982年,为避重名,又更为张家埠
日庄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胶东遭受水淹,有方姓者初来立村,后有张姓两户,邵姓一户,由今湖北枣阳县迁此定居,原名日照庄,传说,当年村中有口龙眼井,每晨由一仙女,手捧红日,自井中冉冉升起,顿时金光四射,普照全村,名即由此而来,民国以后简称日庄,清时属平度县,民国元年划归莱阳县贤古乡朱毛社,解放初期,属莱西县福山区,为县内山会地点之一,1961年调整区划,分为日北,日西,日东三个行政村
南埠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刘姓建村,原村后有一土埠,遂取名埠子村,1945年解放后,改称埠上村,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西迁现址,分南,西二村,该村在南,称南埠
西埠
建村历史同南埠,该村在西,称西埠
胡家都
据传,宋末侯氏立村,名村侯家都,其后绝户,明建文年间(1299-1402年),胡德山由河南许州花园村迁居黄县,尔后,其孙之一迁莱阳胡家泊,约在嘉靖年间(1522-1566年),再迁至现址,改村名为胡家都
院里(部分村庄划归院上,另一部分村庄划归日庄)
院里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此地建有寺院一座,名兴国寺,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莱州府(今掖县)迁来定居,因村处寺院旧址,故名院里
于格庄
明代,张,王两姓由今本乡淤场迁来建村,村处小沽河淤积地带,以地理特征命名,因讳言“淤”字,称于格庄
岱墅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李氏一户由陇西(今甘肃)迁此建村,村处一片大树林中,因以“大树”为名(大读dai),后改为大宿(1945年解放前,村西护国寺内铜磬上,铸有“大宿村”字样),再后,同音演变为岱墅
淤场
相传,元时此地即有人居住,名为十里亭,后历经洪水淹没,淤积成草场,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王两姓迁来定居,以地貌名村委淤场
东朱毛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邴氏由平度前河南迁来建村,村处小沽河畔,河中有处积水,其状如目,以此名村为渚目,之后,以音转演化为朱毛,有东西两村,该村称东朱毛
邓家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王氏由院里迁此建村,初建时村小,邻近王家庄,故名小王家庄,之后,邓氏迁入,子孙繁衍,户数增多,与1943年改称邓家庄
大桥庄
清末,张氏由今本县下马庄迁此,以姓名村张家埠,1911年,因村中沟上建一石板大桥,更名大桥庄
尹格庄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尹氏由云南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尹格庄
堤上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李氏由平度县纸房迁此建村,村处小沽河东南侧,为防止河水泛滥,于村西北沿河筑一堤坝,以此名村堤上
塔东泊
杨氏由莱阳城迁此建村(年代失传),因村处两座古塔之东,故名
仙人庄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邴氏由今本乡东朱毛迁此,初以吉祥嘉言名村兴旺庄,继因村中有一山人,又称山人庄,尔后演变为仙人庄,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迎合当时政治形势,改称东风庄,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1982年复称仙人庄
西朱毛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李氏由山西迁来建村,村处朱毛之西,称西朱毛
邴朱毛
清末,邴氏由东朱毛析出,迁此建村,将原村名冠以姓氏,名村邴朱毛
寨里
据传,唐时为护守兴国寺,曾在此设过军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氏由平度石家庄迁此定居,以寨名村,称寨里
王徐庄
清初,徐氏由本县车格庄迁来建村,以姓名村,称徐家庄,至嘉庆年间(1796-1802年),王姓迁入,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该村名为王家庄,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1982年又以两姓名村,更称王徐庄
于家泊
民国初年,于氏由今本县牛溪埠于家寨子迁此建村,与姓名村于家庄,因县内重名,1982年,以“泊”代“庄”,更称于家泊
赵福庄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赵涛一户五人,由今本乡三曲埠迁此建村,以姓名村赵家庄,地名普查时,为避重名,1982年,以嘉言改名为赵福庄
堆金岭
传说,李氏建村,以村中有两个石锥臼,取名碓臼坡,1919年,以吉祥嘉言更名堆金坡,1982年,为避重名,更名为堆金岭
小河子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李氏由小云南(指山西北部)迁来建村,村西濒小沽河,得名小河子
岘沽
明永乐二年(1404年),展氏由今胶县匡家孝源迁此定居,村南靠岘山,西濒小沽河,因山河而得名岘沽,俗做贤古,1945年解放后,复改为岘沽
岘沽南庄
明初,展氏由岘沽迁此建村,以在原村之南,故名岘沽南庄
丁家庄
相传,朱,李两姓始建村,命名朱家埠,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两姓衰微,丁氏由今日庄镇丁家夼迁入,支系繁衍,人丁兴旺,更名为丁家庄
大莲花屯
何姓建村不详,因村周多巨石,形似莲花,故名莲花屯,又因相邻两村同名,该村较大,称大莲花屯
小莲花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邹氏由山西迁至今牛溪埠乡邹家疃居住,后来此建村,村名初为兴隆屯,后改称莲花屯,为与大莲花屯区别,称小莲花屯
三曲埠
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氏由今本县东馆迁此建村,村三面环埠,南曰星埠,西曰西埠,北曰狼埠,以此得名三埠村,1930年,又以村东有曲水河,改称三曲埠
常家屯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常氏一户二人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建村,村因姓而得名
店上
据传,唐初此处原有一村,名四十里长沙店,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小沽河洪水淹没,明朝中期,王,李两户四人迁此建村庄,因坐落于旧址,取名店上
堡上
清雍正三年(1725年),徐氏一户二人由本县徐家会迁来建村,其时,此地设有传递文书的十里铺,以此名村为铺上,后演化为堡上
水东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王氏由山西迁此,因村西濒白石河(小沽河支流)故名水东
幸福庄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掖县后吕村皮货匠迁此定居,时人名村为皮匠村,清末,孙氏又由掖县迁入,户数增多,以姓更名孙家庄,1982年,因县内重名,以嘉言改称幸福庄
史格庄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史氏迁此建村,村因姓而得名
坎下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曲氏由今本县甲瑞迁此定居,该村东南北三面皆为梯状土坎,村处土坎之下,故名坎下
汪家庄
明末汪氏迁此建村,以姓氏名村
吴家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氏由山西迁来建村,以姓名村吴家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6: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墅镇
    
院后村
      
  院后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刘氏祖由南墅迁来建村,因村在东庄院(寺院)后,故取名院后村。
  
    
董格庄村
      
  董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董姓来建村,取名董格庄村。从何处迁入无考。后董姓绝户,村名未改
  
    
河南村
      
  河南村 村名由来 清末(1896年),刘氏由南墅迁来建村,因村在小沽河南岸,故称河南。
  
    
南宋家村
      
  南宋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13年(公元1416年)宋氏由莱阳城南泉水来此建村,因村落在低洼处,故称窝落宋家。由于北面10华里处也有一村曰宋家,解放后为了与之区分,根据方位,又称南宋家。该村东2公里处有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叫新村,是清未郑氏由下庄迁此定居,早年间是一个行政村,合作化后合并于南宋家村。
  
    
远西庄村
      
  远西庄村 村名由来 明初李氏始祖由诸城迁来建村,后郑、刘二姓相继迁来定居。因古时村东有寺院,故名院西庄。解放后刻公章时,误刻为远西庄,因而相沿成习
  
    
新村
      
  新村 村名由来 1967年因产芝水库库区搬迁,日庄镇后郭格庄村部分村民迁此地建村,故称新村。
  
    
丁庄村
      
  丁庄村 村名由来 原名王家庄,后因王氏绝后,丁氏户多,改名为丁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改为丁庄。
  
    
冷家庄村
      
  冷家庄村 村名由来 冷氏首先来此建村,故名冷家庄。冷氏何时从何地迁来无考。明代万历年间郑氏自下庄迁来定居,清代乾隆25年刘氏自皂角树迁来定居,冷氏后来移去,但村名未改。
  
    
河里吴家村
      
  河里吴家村 村名由来 据传,纪姓来此建村,名纪林头,明朝中期,吴龙由山里吴家村迁入。后以地理特征和姓氏,改名为河里吴家村。
  
    
山里吴家村
      
  山里吴家村 村名由来 山里吴家村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村四面环山故取名山里吴家。
  
    
大庄子村
      
  大庄子村 村名由来 清初,房氏建村,时年村东有一村名小庄子,故取名大庄子。
  
    
山前庄村
      
  山前庄村 村名由来 原名王家庄,因王氏首先来此建村,故名。后王氏绝后,清代中叶李氏由张格庄迁来,村名未改。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又因村址在哑吧山前,故改为山前庄。
  
    
上吕村
      
  上吕村 村名由来: 明代万历年间,吕氏由山后迁来建村,取名吕家庄。因村址地势较高,故名上吕家庄。
  
    
庞家庄村
      
  庞家庄村 村名由来 庞氏首先来此建村,故名庞家庄。庞姓绝后,清初郑姓从本镇下庄村迁来定居,村名未改,现村民共有五姓,姜姓居多。
  
    
北宋家村
      
  北宋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宋氏姓祖由四川迁来建村,故名宋家。因本镇南部还有一个宋家,为了区别,1945年改称北宋家村。
  
    
曹家村
      
  曹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曹氏从云南明水县迁来建村,老大曹清迁来此地,称西曹家,0曹贵迁入莱西市原南岚镇东称东曹家。后改名为曹家村
  
    
萌山村
      
  萌山村 村名由来 明正德十四年间(1518~1520),赵氏由东馆迁此建村。传说建村时,一位仙女降临村前,欲在乐山(萌山村前)建造一处住所,打算一宵完成。自因心灵手巧,有些骄傲,动手晚,其结果时止天明没有完成弃工而去。当地方言读“明”为“萌”。故定村名为萌山村。
  
    
于新庄村
      
  于新庄村 村名由来 清初,于姓来此建村,故名于格庄,后赵姓由本镇东馆村搬来,于氏绝后,但村名未改。1970年因修北墅水库,村址由北岸迁至南岸。1982年全县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故改为于新庄。
  
    
下庄村
      
  下庄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郑姓由掖县柴棚迁此建村,郑大公于小河上游建村名上庄(今属平度市),郑二公于小河下游建村,名下庄。
  
    
小吴家村
      
  小吴家村 村名由来 清初吴氏祖从下堡迁来建村,因村西有山里吴家,村北有河里吴家,都比自己的村庄大,故取名小吴家。
  
    
李家村
      
  李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12年(公元1414年),李氏先祖从莱阳市野头村迁此建村,取名李家村。
  
    
柳杭村
      
  柳杭村 村名由来: 清顺治14年,刘氏由南墅村迁来建村。因村外柳树成行,故名柳行村,以后人们将“行”字改为“杭”,名柳杭村。
  
    
东泥牛庄
      
  东泥牛庄 村名由来 明洪武三年,张氏建村,因村西有一土丘形如伏牛故名泥牛庄。泥牛庄分东西两个村,本村居东,故称东泥牛庄。
  
    
西泥牛庄村
      
  西泥牛庄村 村名由来 明代王氏从四川迁来建村,不久,刘氏从南墅、刘建迁入定居。因村东有一土丘,其状如牛故名泥牛庄,为了和东泥牛庄区别开,依据其方位,故称西泥牛庄。
  
    
西院上村
      
  西院上村 村名由来 据传柳氏先来建村,取名高家庄子,明朝弘治年间,刘氏由南墅迁入,因村处古寺东庄院旁,更称院上,后为别于东院上,遂改用现名。
  
    
圈里村
      
  圈里村 村名由来: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刘氏始祖由南墅迁来建村,因芝河北来西折,绕村大半圈而流入东南,遂以地理特征取名圈里村
  
    
岚东村
      
  岚东村 村名由来: 清顺治四年,刘氏由本镇南墅村迁来建村,因村庄位于树岚以东,故得名岚东。
  
    
皂角树村
      
  皂角树村 村名由来: 清初,刘氏由南墅迁来建村,因村前有棵皂角树,故取名皂角树。
  
    
荆家村
      
  荆家村 村名由来 由荆姓人在此建村,取名荆家。后来荆姓绝户,而村名末改。
  
    
马家村
      
  马家村 村名由来 清初,马姓由本市河头店镇野猪泊迁来建村,故名马家。
  
    
埠前庄村
      
  埠前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10年,陈氏先祖从招远大秦家迁此建村,因村址在丘陵之前,故名埠前庄。
  
    
西围格庄
      
  西围格庄 村名由来 清初,张氏由黄县迁来建村,村址在周家山前,后因缺水,将村址南移(围的意思),因方位得名西围格庄。
  
    
东围格庄村
      
  东围格庄村 村名由来 清初,赵氏由本市周格庄乡果佳圈村迁来建村,村址在周家山前,后因缺水,将村址南移(围的意思),因方位而得名。
  
    
夏家庄村
      
  夏家庄村 村名由来 清朝初年(公元1647-1649年),夏姓来此建村,故称夏家庄村。
  
    
西石格庄村
      
  西石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石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取名十家庄。后改名为石格庄。1959年分河东河西两个行政村,取名东西石格庄,该村因在河西,故名西石格庄。
  
    
下吕家庄
      
  下吕家庄 村名由来: 明代万历年间,吕氏由山后迁来建村,取名吕家庄,因村址地势较低,故名下吕家庄。
  
    
徐建庄村
      
  徐建庄村 村名由来 清初,徐姓由芝下来此建村,故名徐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改名为徐建庄。
  
    
陶家村
      
  陶家村 村名由来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陶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名陶家。
  
    
刘建村
      
  刘建村 村名由来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刘氏由南墅迁来建村,名刘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为避免重名,遂改称刘建村
  
    
西台上村
      
  西台上村 村名由来: 清顺治2年,刘氏由本镇南墅村迁来建村,因村址三面环沟而取名台上。1982年地名普查县内有重名,依其方位,改名为西台上村
  
    
河里吴家
      
据传,季氏始来建村,名村季林头,明朝中期,山里吴家村有吴虎,吴龙兄弟分炊,按“虎踞山,龙下水”的传统意识,吴虎留居原村,吴龙迁至前濒小沽河,左靠冯家庄,右临小西河的季林头,后以地理特征与姓氏,改村名为河里吴家
  
    
新埠
      
1972年,因修北墅水库,孙姓由小埠庄迁此建村,名村东风村,1982年,为避重名,更称新埠,其义为新小埠庄
  
    
下堡
      
据《房氏族谱》记载,房龙,房虎由四川迁来建村,因村西据掖县城七十里,得名下七十里堡,1945年解放后,简化为下堡
  
    
孙家
      
明初,孙氏立村,传说,某朝拟在河里吴家建城,该村处城西关,因而得名城西孙家,后关字演变为馆,称西馆孙家,1945年解放后,又简化为孙家
  
    
荆家
      
清初,荆氏建村,故有此称
  
    
西馆张家
      
清初,张贵,张禄由四川迁来建村,村名西馆张家,系由西馆孙家所派生
  
    
袁家
      
明代中叶,袁氏由招远县银山后迁来建村,村名西馆袁家,系由西馆孙家所派生,1945年解放后,改称袁家
  
    
邴家
      
传说,邴氏建村,始名
  
    
姚沟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姚氏建村,村处山沟中,故名姚沟
  
    
山里吴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氏祖吴尊由四川迁来建村,村四面环山,以地貌与姓氏山里吴家
  
    
小埠庄
      
清初,孙氏由莱阳县城北关迁至旧址建村,村处小篝之前,得名小埠庄,1973年,因村居北墅水库洪水位上,故迁来冯家河源头之现址,名称沿旧
  
    
大庄子
      
清初,房氏建村,当年村东曾有一小庄子,该村较大,因得名大庄子
  
    
扒头张家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臧氏建村,名臧林庄,后有张氏迁入,善编搂草之扒头,名闻乡里,人们遂誉称该村为扒头张家,此名沿用至今
  
    
上店
      
姜氏始祖墓碑载:明洪武二年,姜龙,姜虎二兄弟由四川成都南之西流村迁来定居,因该村赶集,开有酒,饭店,且东与招远之下店相对,故名上店
  
    
山后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吕氏由四川迁此,村处黑虎山后,因名山后
  
    
芝下
      
明末,邴氏建村,村在芝山下,故名
  
    
南芝下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邴氏一家三口由四川迁来建村,因村处芝山下,又在芝下村南,故名南芝下
  
    
青山
      
原名姜格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姜氏由四川迁来建村,嗣后,姜氏绝户,姜,张同韵,年久讹传,习称张格庄,地名普查时,县内重名,1982年以该村处大青山麓,故得名青山
  
    
榛子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氏由四川迁来建村,因村中沟畔多榛子树,故以榛子沟命名
  
    
北泊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赵氏由莱阳迁来建村,村处水泊之北,故名,原村址在北墅水库洪水位上,1972年迁现址
  
    
盛家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盛氏由掖县西由迁来建村,村处石格庄后,以方位与姓氏名村为后盛家,建国后简化为盛家
  
    
东石格庄
      
明末,石氏由四川迁来建村,以姓名村石格庄,1961年,分东西村,该村居东,称东石格庄
  
    
崔家洼
      
清末,崔氏建村,村址低洼,以姓氏与地貌名村崔家洼
  
    
后石山头
      
清初,李氏由招远下店迁此建村,因村处石头山后,故名后石头山
  
    
前石头山
      
明末,孙氏由莱阳城迁此建村,因村处石头山前,名村前石头山
  
    
唐家
      
明末,唐氏由莱阳县山前店迁来建村,以姓名村唐家
  
    
教书庄
      
明初,郑氏由今本镇下庄迁此建村,据传,建村初有过路者投宿,村人留之,翌日,为村取名“叫宿庄”,民国初年,学者郑华南嫌“叫宿”二字不雅,遂易为现名
  
    
岳石
      
传说,明初张姓由下屯迁此建村,因村边有巨石,形如月牙,遂名村为月石,后演化为岳石
  
    
东院上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刘氏由南墅迁此建村,其时,村后有一福寿寺,亦称东庄院,村即以东庄院为名,1935年版《莱阳县志》载“芝源乡,(辖)东庄院”,建国前,又以村处芝河东岸改称河东院上,尔后,简化为现名
  
    
业家庄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程九鹏之子,由今平度县石桥乡罗头迁此建村,因村前一里处有冷家庄,以冷,热相对,取村名热家庄,1945年解放后,书写者多以“业”代“热”,遂演化为现名
  
    
东馆
      
明初,赵氏由莱阳城关迁来建村,传说,早年官府欲在此地建城,按其规划,村址正处该城东关,村由此得名“东关”,后图吉祥,改关字为馆
  
    
小东馆
      
清初,赵氏由东馆迁来建村,村小,由原名附加小字,称小东馆
  
    
皮家园
      
据传,皮姓始来建村,来自何时何地无考,初来时,以营种菜园为生,名村皮家园,后皮姓绝户,张氏于明末由北墅迁入,村名沿旧
  
    
石庙
      
明末,赵氏由东馆迁来建村,村西南有座石建庙宇,以此名村石庙
  
    
北墅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张氏由莱阳县张家灌迁此建村,村处南墅之北,故名北墅
  
    
建新
      
1970年,因修北墅水库,赵氏由河里吴家乡北泊迁来建村,因系迁建新村,名村建新
  
    
南墅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刘氏由掖县武官迁来建村,村处小沽河北岸,原系一片荒野,草木丛生,以地理特征,名村南墅(墅:田野的草房)
  
店埠镇
    
西南阁
      
据传,明初,宋氏迁此建村,该村东北之店埠村,西有白衣阁,俗称北阁,南有文昌阁,俗称南阁,以村处南阁之西,故名西南阁
  
    
东南阁
      
明季张氏迁此建村,因村处南阁之东,故名东南阁
  
    
葛家泊
      
明季,颜氏由院上镇蔡家庄迁此建村,取名颜家泊,至清中叶,葛氏由本乡葛家疃迁入,后繁衍成族,遂更名为葛家泊
  
    
庄子
      
据传,该村原为蒋氏建村,曰蒋家庄(时间,来处不可考),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蒋氏绝户,本乡葛家疃村葛文林率四子来此定居,易名为庄子
  
    
王家楼
      
据传,清中叶,王氏由店埠迁此定居,于土埠之上建房两间,远望若楼,遂取名王家楼
  
    
宋村
      
据传,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店埠村由五户
  
    
崔家岭
      
据传,清初,崔鲁文,崔鲁章,崔鲁野兄弟三人,由店埠迁此建村,因村居土岭至上,故取名崔家岭
  
    
西黄埠
      
明初,韩姓兄弟二人,由山西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一黄土埠,兄弟二人于土埠之南各建一村,本村居西,取名西黄埠
  
    
东黄埠
      
同西黄埠,本村居东,故名东黄埠
  
    
李家横岭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李氏由县内后由格庄迁来建村,因村处横向土岭上,故加姓氏命名李家横岭
  
    
张家横岭
      
清初,张氏由县内张官寨迁此建村,因村处横向土岭之上,故名
  
    
后高家横岭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高氏由山西洪洞县器拿来建村,因村居横向土岭之上,初名高家横岭,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张氏由县内张官寨迁此另建一村,亦称高家横岭,为区别,以该村居后,遂称后高家横岭
  
    
前高家横岭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张氏由县内张官寨迁此另建一村,亦称高家横岭,为区别,以该村居前,遂称前高家横岭
  
    
刘家横岭
      
据传,清顺治年间,刘氏迁此建村,因村处横线土岭之上,故名刘家横岭
  
    
永兴庄
      
明初,史氏建村,取名史各庄,明天顺三年(1459年),朱氏自江苏甸容县迁入,繁衍成族,沿用旧称,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县内重名,更名永兴庄
  
    
店埠
      
据考,明初,崔氏由本乡桃花寨迁此建村,因村后有土埠,取名前埠,至清季,又因地当通平度城与即墨金口镇的要道,形成县内重要集市,开旅店者较多,遂易名为店埠
  
    
李家小里
      
据传,李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平度县李家崮迁此建村,因据村西竹林寺不足1华里,故名李家小里
  
    
程家小里
      
据孙氏墓碑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孙氏由湖北省长阳县迁此建村,因与李家小里村西竹林寺相距不足1华里,故名孙家小里,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孙氏迁走,程氏由成家庄迁入,遂易名程家小里
  
    
于家小里
      
据传,明初,周氏由江苏海州迁此定居,因与李家小里村西竹林寺不足1华里,故取名周家小里,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于氏迁入,因户多人众,遂易名为于家小里
  
    
耿家庄
      
据传,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耿氏由县内梁家庄迁此定居,耿氏未来之前,已有张氏在此,原名张家庄,后耿氏繁衍成族,张氏迁走,遂易名耿家庄
  
    
西庄头
      
据传,清乾隆十年(1745年),于氏由东庄头迁此建村,因村小取名小庄头,1966年据方位改为西庄头
  
    
东庄头
      
据《于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初年,于氏由文登斥山迁此建村,至清季,该村部分村民又于村西另建一村,因村小取名小庄头,为示区别,本村名大庄头,建国后,于1962年据方位更名为东庄头
  
    
杏花村
      
据考,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崔氏由桃花寨迁此建村,因于村周植杏较多,每值春来,杏花烂漫,故名杏花村,后因村东濒洪水沟,雨季水患频多,村址遂渐次迁至沟东地势较高处,因此易名沟东,1982年因县内重名,仍恢复原名杏花村
  
    
左官屯
      
据《左氏族谱》记载,左懋第与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被拜为兵部右侍郎,充通问使,清兵破李自成后,南明福王派其北上与清议和,行前力主抗敌,加强战备,入京后即被软禁,顺治二年六月(1646年),南京失守,左懋第因据降而被杀,死时大义凛然,被人们誉为明末的文天祥,其后人怕受株连,遂自莱阳城逃至此地建村,取名左官屯以示纪念,并雕左懋第坐式大理石像一尊,通高85厘米,宽46厘米,厚29厘米,今存于县文化馆内
  
    
花园岭
      
据传,张氏建村于土岭之上,又因村处古代天井山村谋绅士的南花园故址,所以取名花园岭
  
    
渚洲
      
据传,明初,张氏由县内双山村迁此建村,因处大沽河畔,希望久居此地,遂以吉祥嘉言命名为“住久”,至清代演变为渚州
  
    
王家横岭
      
据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氏由平度县纸坊村迁此建村,以村处横向土岭之上,故加姓氏命名为王家横岭
  
    
桃花寨子
      
据考,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94年),崔林奉命由栖霞县泥都村迁此任巡检,在其驻防期间兴建军寨,并于寨周遍植桃树,每届花期,灿若红霞,故名桃花寨,其后嗣绵延成族,为纪念先人,世代皆以寨名村,至民国中期,又加名词后缀,演变为桃花寨子
  
    
七间房
      
相传,明初,张氏迁来定居,遂命名南庄,又据民间传说,永乐时有个王子来此选妃,选中张氏女,遂为其娘家建了一眼八宝琉璃井及七间绿纱厅,故更名为七间房
  
    
毛家山后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毛氏由即墨县毛家岭迁此建村,以村处土山之后,故而取名毛家山后
  
    
沙湾埃
      
清光绪年间(1875-1909年),李氏由毛家山后迁此建村,因村址坐落在沙沟东岸,故名
  
    
天井山
      
据考,程氏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河南洛阳迁居程家庄,后析天井山建村,该村因处天井山环绕,遂以山名村天井山
  
    
西张格庄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耿氏由县内梁家庄迁此建村,因村西有小村名臧格庄,遂冠以姓氏,取名耿家臧格庄,后演变为耿家张格庄,建国后,于1950年据方位易名为西张格庄
  
    
东张格庄
      
据传,于氏于明季于东庄头迁此建村,因建村时,村西已有一村名耿家张格庄,该村遂取名于家张格庄,1950年据方位易名为东张格庄
  
    
马家小里
      
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马氏由县内双山村迁此建村,因与李家小里村西竹林寺相距不足1华里,故名马家小里
  
    
葛家疃
      
据传,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葛氏由平度县葛家管村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葛家疃
  
    
后埠
      
据传,明初,崔德纶由本乡桃花寨迁此建村,以处土埠之后,故名埠后
  
    
狮子口
      
据考,崔氏于明初由桃花寨子迁此建村,因村东天齐庙前有石狮两对,故名狮子口,庙已久圯,石狮尚存
  
    
前张管寨
      
元时,李氏自河北省石匣迁此建村,村名无考,明初,有张姓将军在此立过营寨,史称张官寨,清末,分前后两村,民国末年,演化为张管寨,该村居前,称前张管寨
  
    
后张管寨
      
建村历史同前张管寨,该村处后,称后张管寨
  
    
王福庄
      
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王氏由河南归德府迁来建村,以姓名村王家庄,1982年,为避重名,以嘉言更称王福庄
  
    
李仙庄
      
明万历二年(1574年),李山由今平度县李家崮迁此建村,村以人名,称李山庄,1922年,将山字雅化为仙字,更称李仙庄
  
    
狼埠
      
据传,孙氏,张氏由山西迁来建村,村西,村南各有一土埠,村人清晨担水时,常见二狼在井边喝水,遂名村为二狼埠,后更称狼二埠,1945年解放后,简化为狼埠
  
    
双河
      
明永乐七年(1409年),张氏由水口迁此建村,初名小宅科,系由邻村大宅科所派生,1946年,因村处两条无名河之间,更称双河村
  
    
韩家汇
      
初考,明初韩氏由山西迁来建村,村处五沽河与大沽河汇流处,以姓氏与地理特征而得名
  
    
栖凤台
      
清末,程氏由今本乡寨西头迁来建村,传说,曾有凤凰在此栖息过,故名
  
    
程家
      
《程氏族谱》记载,明末,程氏由今本镇店埠乡天井山迁来建村,以姓名村程家庄,因县内重名,1982年更称程家
  
    
徐林庄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林氏由章丘迁来建村,村周绿树成林,因名树林庄,清初,徐氏祖琦由朴木迁入,又以两姓改称徐林庄
  
    
鲍家庄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鲍氏由县内于格庄迁来建村,以姓名村鲍家庄
  
    
岭南
      
清宣统三年(1911年),李氏由中莱湾庄迁此立村,村处土岭之南,故名
  
    
后屯
      
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末,李氏祖世扬,从今本乡由格庄迁来建村,名村狼埠屯,系有邻村狼二埠所派生,有南北两村,该村居北,1961年改称后屯
  
    
前屯
      
建村历史同后屯,该村居南,称前屯
  
    
寨西头
      
据《程氏族谱》记载,明朝中期,程氏由今店埠乡天井山迁来建村,因村处张管寨西,故名
  
    
东菜湾庄
      
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姜雄由云南以南交趾国迁来建村,村临李家菜湾庄,得派生村名姜家菜湾庄,1961年,按方位更称东菜湾庄
  
    
西菜湾庄
      
清朝中期,李氏由中菜湾庄析出,于村西另建一村,按方位称西菜湾庄
  
    
前水口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氏由河南归德府迁来建村,因村在小沽河汇注大沽河之口处,故名水口庄,1961年,分前后村,该村称前水口
  
    
后水口
      
建村历史同前水口,该村居后,称后水口
  
    
前沙湾庄
      
初考,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韩氏由山西迁来建村,村处两沙岭之间,村中多湾,故名沙湾庄,后村扩大,明末,以村中东西沟为界,分前后村,该村称前沙湾庄
  
    
后沙湾庄
      
建村历史同前沙湾庄,该村居后,称后沙湾庄
  
    
前朴木
      
明初,刘氏由山西云中府(今大同市)以南迁来建村,传说,因此处地脉好,取村名扑脉,至明末,以《诗经·颂》中“天子穆穆”句,改扑脉为朴穆,寓吉祥意,亦赞民风淳朴,村人壅穆,1958年,为书写方便,改为朴木,1962年,分前后村,该村称前朴木
  
    
后朴木
      
建村历史同前朴木,该村居后,称后朴木
  
    
中由格庄
      
据传,宋末由氏建村,初名牛格庄,明初,牛氏断宗,李氏由今平度县冷格庄乡曲堤迁入,村名谐音演化为由格庄,民国初年,分成三村,该村居中,称中由格庄
  
    
前由格庄
      
建村历史同中由格庄,该村居前,称前由格庄
  
    
后由格庄
      
建村历史同中由格庄,该村居后,称后由格庄
  
    
孙洲庄
      
明初,孙氏由河南省迁来建村,村址在大沽河拐弯处,外绕流水,似洲,以姓氏与地貌名村孙洲庄
  
    
中菜湾庄
      
《李氏族谱》载,宋末,金兵南侵,为避兵害,李仁美由河北省密云县石匣迁至今平度县李家崮居住,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其子李盘由李家崮迁此建村,以在湾边种菜为生,得村名李家菜湾庄,1961年,更称中菜湾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