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李氏网 胶东族谱博物馆(筹)

 找回密码
 请到首页点击公告中的链接再用汉字注册
搜索
查看: 2094|回复: 0

层累造史和族谱中的云南移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7 10: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网络,原作者待考, 此文值得深思。

     1923年5月6日,顾颉刚发表了《致钱玄同先生论古书》,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这个观点包含三个意思: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有三皇,到汉代以后有盘古等。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了《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国治”的圣人,到了孟子时代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第三,我们在这上面,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顾颉刚用“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概括了上古史的发展模式,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

  在民间传说和文化传播中,这种时代越往后,情节越具体,起初是传说,后来变成史事的现象十分常见,试举两例。
  顾颉刚研究了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孟姜女的故事由战国时的“不受郊吊”,到西汉前“悲歌哀哭”,到西汉后的“崩城”,再由哭倒城墙到滴血认亲。人物由没有名字的杞梁妻到孟姜女,杞梁的姓由范杞梁变为万杞梁,然后变为用姓万的人代替一万个人筑到墙里。时代越往后,故事越复杂,人物越具体。
  启功写过一篇《绝妙好辞辨》,详细列举了围绕曹娥寻父投江的故事到曹娥碑的演变。
  1、东晋《会稽典录》中记汉代上虞县长为曹娥立碑。这时还没记载碑上刻了些什么字。
  2、东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曹操看碑,碑阴刻有“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这时碑正面的碑文还没出现。
  3、唐代大历年间出现了绢本墨写的碑文,这时没有说书写者是谁。
  4、宋代把这个绢本的碑文刻到了石碑上,并且记书写者是王羲之。
  5、然后碑文被当作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收入以后各种书法字贴中。

  在家谱的记载中也有这种“层累”的现象。我从小就听老人讲,在“永乐扫北”时,山东地区的人都被杀光了。我们是从云南搬来的,当时都不愿意来,兄弟四人是从云南绑来的。来时四兄弟的名字是:刚、柔、福、海。后来翻看谱书时我发现,最早的谱书并没有来自云南之说,反而是谱书越往后,记载越详细,谱书越往后事实越肯定。我把谱书中的记载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康熙年间(1661—1722)埠子村刘氏族谱序:“刘氏先世胶州人也。流寓莱阳,卜居於埠子,其创业祖不可考。延及二代讳全。全生三子,长景次宾又次聪。……聪有子四人,曰刚曰柔曰福曰海。”
  写谱序的刘珖是顺治己丑科(1649年)第三甲进士,曾参与康熙版《莱阳县志》的编写,可确定写作时间应不晚于康熙年间。
  2、乾隆三十二年(1767)河北村刘氏族谱序:“始祖虽居即墨,而始祖之先君,实处滇域,因胜朝靖难之初,任人移徙,乃疆理於莱阳之城西南埠子村而家焉。……子四人:大祖刚、二祖柔同然东行,三祖福仍居旧处,始祖其季也,乃自埠子村徙居即墨之城东北河北村。”
  3、同治元年(1862年)河北村刘氏族谱序:“吾始祖讳全,自泰安云南(注:原文竖排,“泰安”“云南”为双行,一左一右)迁居胶州,延三月乃徙居金钱山。三年,又迁居埠子,乃家室焉。当生三子:敬、宾、聪。聪祖又生四子:刚、柔、福、海。大祖刚、二祖柔同然东行,三祖福仍居埠子,海祖乃自埠子徙居墨之东北河北村,遂家室焉。”
  4、光绪十二年(1886)刘家旺疃族谱序:“刘氏先世明初洪武二年,自小云南移至山东平度金钱山,创始祖未详。二代讳全,全生长景次宾次聪,聪生伯刚、仲柔、季福、叔海,兄弟四人。”
  5、光绪癸巳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鳌山卫南里刘氏族谱序:“盖闻余氏自明永乐时由云南迁居於平度城,是刚、柔、福、海兄弟四人也,……惟吾柔祖则迁於鳌山卫南门里……。
  6、宣统二年(1910)段埠庄刘氏族谱序:“刘为邑之著姓,传其始迁祖来自云南,昆季四人:刚、柔、福、海仝移历下。而讳福一派复由青移莱,编籍胶东金钱山,永乐三年始隶墨。”

  从上述族谱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移民的地点由邻近的“胶州”到五千里之外的“滇域”,越传越奇。再由“小云南”到“云南”,越来越准。移民的时间也由模糊到精确。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其中的差别,并对一部分可能的原因探讨一下。

  康熙年间只说胶州,不知迁来年代。此时显然“云南移民”说还未出现,或者虽已出现但影响不深,不予采信。
  乾隆年间地点变成了“滇域”,时间定为很不精确的“靖难之初”,用的是推测的语气,使用了“实处”、“因……乃”词。
  同治元年出现了“云南”,但于泰安并列,这说明云南说还不确定,这次也没有记迁移时间。
  光绪十二年地点变为“小云南”,时间确定为“洪武二年”。这是第一次出现了明确的移民地点和时间。
  光绪十九年地点变为“云南”,时间变为“永乐时”。舍“小云南”不用,而用“云南”,推测其原因是因为小云南不是标准的地理称谓,所指地点也不明确。但是变为云南后也有一个缺点,和“洪武二年”的时间冲突,因为洪武二年云南还未占领,因此地点变为“云南”后,时间上也顺理成章地由“洪武二年”变成“永乐时”,以求与史事相合。
  宣统二年移民地点仍旧是云南,时间由模糊的“永乐时”精确为“永乐三年”。
  比较乾隆三十二年和同治元年河北村的谱序,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后者比前叙述更详尽。而最晚出的宣统二年谱序则不但地点、时间确定,而且迁移路线十分详尽:云南-青州-莱州金钱山-即墨。初始粗糙简易,最后明确详细,正是一代一代人层层积累所致。

  黄姓是即墨望族,黄氏族谱中所记的移民也有“层累”的现象。根据《即墨黄氏祖源考》排列如下:
  1、明万历十五年(1587)黄嘉善作城里族黄氏谱序说:“吾宗故青州籍也,徙而居墨不知何时。善幼侍大父,大父能言之,然亦莫详其自何代始也。”《即墨黄氏祖源考》又说城里族“相传自益都县棘林村迁居即墨东关”,但文中没写明此说法的写作时间,按推测应晚于黄嘉善作谱序。
  2、明崇祯十二年(1639)黄氏西关族谱序说:“余黄氏自永乐二年由青郡徙即墨之西关。”
  3、明崇祯十五年(1642)黄氏西流族谱序说:“余族故青州,自我始祖讳得于永乐二年诏徙实墨,家于邑之东关。”
  4、清光绪十六年巉山《黄氏族谱》载:明永乐时,黄氏由云南迁至巉山东北麓立村,称巉山村。(此处参考青岛市情网和百度百科)
  黄氏族谱中的移民地点由“青州”到“益都县棘林村”,越来越具体。移民时间由“不知”到“永乐二年”,移民方式由“徙”到“诏徙”,时代越往后,内容越具体。到了清代时移民附会“云南”,与民间流传的“云南移民”说合流。

  从刘氏族谱和黄氏族谱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的结论:
  1、在明代,没有云南移民说,多是省内的,较短距离移民。
  2、云南移民说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清乾隆年间,不早于康熙年。
  3、在移民地点上,云南说在乾隆年间出现以后,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不确定的。
  4、在移民时间上,由不知道到知道,由模糊到精确,期间为了和“云南”相一致而改造。比如由洪武二年变为永乐年间。
  5、在后期,有一些其他地区的移民融合到了云南移民说中。

  因为我看到的族谱不多,这个初步的结论还只能算个假说,期待大家把熟悉的族谱按年代顺序排列一下,对其中移民的时间、地点、方式做一下比较,对这个假说进行一下验证。
  在文化传承中强势的文化会同化、融合其他文化,层层累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神奇,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比如古典小说《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就是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聚合,再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强势的移民说也有同化、融合作用,常常一个地区的人都说自己移民自同一个地方。比如即墨人大多说自己来自云南,日照人大多说自己来自海州。曹树基在《中国移民史 第五卷》中发现:
  在江苏北部,民间流传说是他们的祖先是明代初年从苏州阊门迁来,比如泰县、兴化县,即使有明确记载是从吴兴、湖州迁入,但询问乡人,却只说苏州。
  在江苏睢宁县几乎人人都自称是山西人之后,甚至明代开国功勋汤和的后裔们,也一直以山西人的后代自诩。而汤和家乡是濠州,这是一个人皆共知的事实。可见山西移民说有多大的影响。
  在安徽省寿县、霍丘县,大多数人认为山东是其故乡,几乎所有的族谱或口头传说都以山东枣林庄为他们的发源地。
  曹树基还发现,明代时苏北移民附会苏州还不明显,到了清道光时,有关祖籍是苏州阊门的传说已经广泛流行,而且得了文人学士的认可,写到他们的书中。这与即墨人族谱中的云南移民说流行时间相似。由此可见,族谱中移民来源“层累造史”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族谱中的移民说法有“层累”现象并不奇怪,但在作为史料使用时,要谨慎。

  现在的族谱大多写于清中后期和民国初年,正是云南说流行的时期,一些县市在编写地名志时,常常采用族谱中移民资料,来确定村庄建立的时间,“云南移民”说也就跟着进入地方志书。由此误导了一些历史研究者,有学者就根据《即墨地名志》的记载,发现即墨的村庄没有一个是元代以前建立,都是明代后形成的,得出结论说,元末时即墨已经没有土著人口了,甚至导出元末登莱地区曾有过残酷的战争。这显然与正史记载和近几年即墨地区的地下考古不合。

  在研究族谱中的云南移民说时,一定要首先确认族谱写作的时间,然后把它们按时间排列,寻找演变的的过程,探求演变的原因,弄清“云南移民”说的起源和流传过程,才有助于更好地还原史实。
  胡适在《古史讨论的读后感》中,对顾颉刚的意见进行了总结,我们不妨把胡适的总结列出,做为我们研究族谱中云南移民问题的办法:
  (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